1 / 5
文档名称:

农村社区文化教育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73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农村社区文化教育论文.doc

上传人:仅仅三声 2021/2/10 文件大小:7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农村社区文化教育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农村社区文化教育论文
一、立足“农村”,夯实农村社区文化教育的根基
1.利用传统节日,丰富社区文化教育载体
农民一般喜好自己的一些传统节日,而西方的洋节日在农村未必有市场,所以不妨抓住农民普遍重视的春节、元宵节、国庆节、中秋节等进行一些符合农民口味的文化庆典活动,如传统的舞龙舞狮、钱棍、大头娃娃、狮子滚绣球,还有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舟、立蛋比赛、吃“五黄”等。通过开展这些传统民俗活动,既能联络村民之间的感情,活跃节日气氛,又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继承与创新。其实节日庆典在一定意义上是农民对世界、人生的一种认知方式,是农民生存智慧和人生经验的体现,也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所以如何利用好各种节日庆典活动,扩大群众的参与面,提高群众的积极性,丰富社区市民的文化生活,对于农村社区教育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挖掘区域性文化,加深社区文化教育的底蕴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不同的民风民俗说到底就是不同地域文化的具体表现。农村社区相对城市社区区域性更大、更散,各种传统观念和传统文化特色也各不相同,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点和优势,这正是开展农村社区文化教育的基础。江西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吴建军说,作为一个农民,他所喜欢的文化一定是在内容上表现其喜怒哀乐、形式上符合其审美情趣、在潜意识里暗合其文化心理的文化,而土生土长的带着一方灵气的传统文化最能体现这些要求。白岘乡境内竹资源丰富,“虚心文雅、高风亮节”的竹精神在这里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为了弘扬竹文化,白岘乡社区教育中心每年都要开展竹文化节。文化节活动丰富多彩,不仅有社区市民竹制品的交流展示,社区书画爱好者关于竹的书画展览,还有“弘扬竹文化,低碳我先行”主题文艺晚会,社区内学校、企业、单位积极参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努力营造“虚心谦和”的德育氛围、“家和万事兴”的家庭氛围、“品行高洁、与人为善”的人际氛围“、乐善好施”的助人氛围,使村民处处受到竹文化的熏陶,形成了民风淳朴、和谐友善的人文环境。语言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甚至特定区域文化特征可以在该区域的方言习惯中得到充分体现。长兴县白岘乡位于苏浙皖三省的交界处,常住人口只有一万左右,可是当地却有独特的方言,已被收录于长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岘乡社区教育中心为了这一文化遗产能绵延不绝,今年4月份举行了方言民间故事大讲赛,每个社区都选派选手,讲当地的民间故事,绵柔的口音,铿锵的语调,饶有韵味的叙述方式,把当地民间故事讲得津津有味,不仅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者的参与,连县政协文史馆的同志听后都赞不绝口,当地很多方言故事都被收录于《长兴县民间故事》一书中。
3.开发民间艺术,丰富社区教育的形式
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与生活密切相关,保护、传承好一些优秀的民间艺术样式,特别是一些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对农村社区文化教育的影响深远。例如白岘社区的“十番锣鼓”,早在2008年,传承启动仪式就在乡社区教育中心举行。启动仪式上,85岁非遗传承人俞炳如向社区市民详细介绍了十番锣鼓的由来,并接受了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证书,社区教育中心和社区内学校颁发特别聘书,聘请其定期到社区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