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戏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doc

格式:doc   大小:43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戏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doc

上传人:无需盛会 2021/2/11 文件大小:4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戏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戏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戏曲文化与大学生人格建构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的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承者。大学生人格素养的状态往往决定了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的形态和内涵,因此大学生人格建构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核心内容,关涉校园文化主体。按照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理论,人的心理结构分成知、意、情三块,知对应着求真的认识能力,意体现为求善的意志品格,情则对应着人的审美。健全的人格正是人的心理文化结构的表征,它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相统一。在当今新媒体主导下的商业主义时代,娱乐化、时尚化引领着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同时也重塑大学生的文化人格和审美诉求。因此,培养健全正向的大学生人格,进而营造良好而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就必须确定一种有效而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和精神传统的文化形态。在这种情势下,戏曲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样态,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对于改变单一、浅表和功利化的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其中,对于校园文化主体大学生的文化人格建构意义更为突出。从中国文化教育史来看,戏曲历来具有强大的社会教化功能。戏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典型形态,其文化构成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包含道家文化乃至佛家文化、民间文化内涵。其中的儒家文化内涵历来被当做道德教化的有效载体。在很多的传统剧本中,忠、孝、节、义始终是其宣扬的主题核心。剧作家大多兼具儒家文化知识分子身份或是为本着扬善惩恶的立场创作剧本的民间集体。一方面,知识分子剧作家通过剧本来表达自己对社会时世的理解和评判,抒发自身的情怀。甚至在多年之后依然能愈久弥新。如一部《牡丹亭》在所处时代唤起了多少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慕和对自由人生的向往,即便在今天,白先勇先生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也仍然能在众多高校的舞台上熠熠生辉,引起当代大学生持久共鸣。更为明显的是,作为流传于普通民众群体最为主要的文化艺术形态,戏曲具有很强的民间性色彩,其主要的受众群体也都是广大民众。普通民众在观看戏曲、接受戏曲文化的基础上,口耳相传,不自觉地引导着广大民众生活中的道德价值准则和伦理取向,形成一种强大的集体无意识审美教育功能;将外在社会规范化为个体自觉的价值取向,也不自觉地建构每个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戏剧既挟有广大的普遍势力……控制普通男女的心灵和理想:一切标准的中国意识,忠臣孝子、义仆勇将、节妇烈女……用故事的形式来扮演各个人物,人物成为戏剧的中心,孰为他们所憎,孰为他们所爱,他们深深地感受着道德意识的激动……他们的伦理的传统意识,构成他们判别善恶行为的具体概念。”
同样,当代大学生受社会商业化、功利化思潮影响,很容易走向一种价值迷乱的状态,传统戏曲文化中的善恶等基本伦理道德观念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识别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以此纠正他们的社会行为。当大学校园里的行为主体都能够有着较为明晰的道德观,都能够明确自己的身份行为,自觉认同于所处的校园环境,那么,一种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必将很快呈现。当然,当代大学校园文化不仅仅需要道德人格健全的行为主体,更需要能追求自由和美的创造主体。同样,戏曲文化除了道德教育功能外,还具备了多维度的审美价值。戏曲文化在审美的情境中能让人获得精神的超越。戏曲审美中,人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在戏曲审美活动中,人容易唤起一种纯净的审美体验,这种体现区别于外在社会的物质欲望、功名利禄。但人获得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