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低冲击开发技术下城市建设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36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低冲击开发技术下城市建设论文.doc

上传人:阿哈哈哈吧哈哈哈 2021/2/12 文件大小: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低冲击开发技术下城市建设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低冲击开发技术下城市建设论文
一、低冲击开发技术
低冲击开发技术,是指在未开发的场地通过模仿渗透、过滤、存储、蒸腾等水文方式,采用分散的、小规模的工程技术手段,通过减少地面径流和雨水污染,达到使其接近自然水文循环状态的新型雨洪管理技术。目前,该技术主要包括:生态滞留池、绿色屋顶、透水路面、雨水收集装置、土壤改良、过滤树池等,这些技术具有占地少、易于与场地(建筑)结合、建设维护方便、后期维护费用低等特点。除此之外,低冲击开发技术具有多种不同的生态效益,如可以减少地面雨水径流量,减少城市雨洪现象;可以净化水质,减轻水环境污染,促进河流的生态恢复;减缓城市热岛效应,节约能源使用;增加城市美感;为动物提供栖息地等生态效益。
二、低冲击开发技术在我国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低冲击开发模式最初提出的领域是城市雨洪管理,但从其基本理念出发,可以将低冲击开发技术的应用延伸到城市规划的各个领域。以下将结合实例,从城市建设、道路交通、住区建设三方面,分别介绍低冲击开发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将建筑主体周边空地、景观广场、附属停车场等的建设与低冲击开发技术相结合,能够同时满足场地雨水管理与城市景观的需求。除城市商业区外,城市工业区、城市公共中心等大型场地同样可以应用低冲击开发技术解决雨水问题。例如德国柏林Potsdamer广场,由于柏林市地下水位较浅,商业区建设一般要求禁止增长地下水的补给量。为此,开发商对雨水利用采用了如下方案:对适宜建设绿地的屋顶全部建成绿色屋顶,利用绿化用地的滞蓄作用蓄积雨水。一方面减少了地面雨水径流量,延缓洪峰峰值时间,另一方面通过绿地涵养雨水、蒸发水分,起到了增加空气湿度、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对不宜建设绿地的屋顶,将屋顶雨水过滤后引入地面蓄水池,并将其设计为水景观,再把蓄水池与建筑地下室的泵站相连,处理后的雨水用作市政用水。在土地稀缺的日本,城市公共场地建设中广泛采用地下蓄洪池及雨水就地下渗设施。一些大型建筑物,如相扑馆、会议中心、机关大楼等通过建造地下蓄水池来储存雨水。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还能把雨水用作喷洒路面、灌溉绿地等市政用水。1992年,日本颁布了“第二代城市地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和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并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

城市停车场、道路交叉口和道路横断面的设计是低冲击开发技术实施最方便、改造最广泛的部分。在建设停车场地、路边停车位时使用“透水植草砖”作为地面铺装,将停车场周边的景观岛、道路中央分隔带、树池等修建为“生态滞留池”“雨水花园”或“过滤树池”等;在道路圆形交叉口、隔离带等地段通过地形的微处理,使雨水沿地面坡度由道路边缘的绿化带切口流入下凹式绿化带内。在公交站点、人行步道等地段广泛利用“透水砖”与“绿色屋顶”技术。值得注意的是,道路作为市政管道铺设的载体,在道路系统中实施低冲击开发技术时,需把管道铺设沟槽边壁做防水处理。美国华盛顿西雅图的SEA街道试点项目,旨在减少城市街景对当地水域和鲑鱼栖息地的影响。项目中将植被洼地、生态滞留池、植被草沟等技术与传统的市政排水设施相结合,使用绿色、环保的手段收集、贮存和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