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5
文档名称:

Ⅵ传染病防控.pptx

格式:pptx   大小:883KB   页数:7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Ⅵ传染病防控.pptx

上传人:wz_198613 2021/2/13 文件大小:88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Ⅵ传染病防控.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传染病
定义——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造成流行的疾病。
传染病曾对人类造成很大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前,鼠疫、霍乱、天花、疟疾、血吸虫病、性病等广泛流行,老百姓深受其害。新中国成立后,控制了性病、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已接近被消灭,乙型脑炎、麻疹、白喉、百日咳和新生儿破伤风等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我国,传染病已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是,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狂犬病、结核病、感染性腹泻等仍然广泛存在,艾滋病威胁着年轻人,国内外新发现的传染病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因此,对传染病的防治及研究仍需加强。
2
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性 传染病都具有流行性,在人群中有散发性、流行、大流行、暴发性流行 有免疫力
传染病的特征
3
传染源——指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患者:
隐性感染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等
病原携带者:伤寒、细菌性痢疾等
受感染的动物:鼠疫、狂犬病等
传染病的流行环节
4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呼吸道传播:非典、流行性感冒、麻疹、白喉、结核等
消化道传播:甲型肝炎、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等
接触传播:钩虫病、血吸虫、破伤风、麻疹、白喉、流行性感冒等
虫媒传播:疟疾、流行斑疹伤寒、黑热病等
血液体液传播: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传染病的流行环节
5
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当易感者在某一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减少易感人群,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使易感人群变为非易感人群是制止传染病发生、流行的极为重要环节。有计划地推行人工自动免疫(打疫苗)可把易感水平降至最低,就能使流行不再发生。
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如麻疹、水痘、乙型脑炎等
有些传染病可以通过全民长期坚持接种疫苗而被消灭,如天花、乙型脑炎、麻疹、脊髓灰质炎等
传染病的流行环节
6
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包括地理、气象和生态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寄生虫病、虫媒传播的传染病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尤为明显;
传染病的地方性和季节性与自然因素有密切关系,如 北方有黑热病、南方有血吸虫病、夏秋季疟疾发病率较高。
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活条件和文化水平等,对传染病流行过程有决定性的影响。如结核病、艾滋病等。
影响传染病流行环节的因素
7
传染病预防
管理传染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丙类
甲类:鼠疫、霍乱。城镇应在2小时内,农村应在6小时内报告疫情;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城镇应在6小时内,农村应在12小时内报告疫情;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应在24小时内报告疫情.
8
切断传播途径
隔离:指将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妥善地安排在指定的隔离单位,暂时与人群隔离,积极进行治疗、护理、并对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的医疗措施。
消毒:指消灭污染环境的病原体而言。
保护易感人群
非特异保护易感人群:改善营养、锻炼身体、提高生活水平。
特异保护易感人群:接种蛋白疫苗,具有特异性主动免疫力。
传染病预防
9
流行性感冒防治
10
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传播速度快,可在人群中引起流行,主要通过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临床表现:急性高热、明显的头痛、乏力、全身肌肉疼痛等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轻微。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
2009年世界大流行的流行性感冒病毒为甲型H1N1。
流行性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