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廉洁古训
廉洁古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大意】富贵不能使心志迷乱,贫贱不能使节操改变,武力不能使人 格屈服。
【提示】一个人能否抵御各种名利的诱惑, 可以看出他是否具有坚定 的意志。意志坚定的人,可以战胜各种威胁利诱,义无反顾地向白己 的目标前进。上面这几句话是孟子在与别人辩论什么叫做“大丈夫” 时提出的做人准则。我国历史上这种“大丈夫”很多, 西汉时的苏武 就是其中一个。汉武帝时他奉命出使匈奴国,匈奴国首领胁迫他投降, 先用畜群、财富、官位等条件引诱他,不成之后又罚他到极其艰苦的 偏远地方牧羊,断绝他的饮食来源,企图用艰苦贫困的生活迫使他就 范。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也不为富贵所诱惑,在匈奴国被囚1 9年,始终保持节操。后来,他终于回到汉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兼善天下。
【出处】《孟子•尽心上》。
【大意】失意的时候,就加强白身的修养;得志的时候,同时让天下 人一起好起来。
【提示】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地位高低和仕途的顺与不顺,在 对人对事方面都应尽心尽力,力所能及地承担应负的职责。有能力时, 多多帮助别人;能力不足时,至少要把白己管好。孟子还说过“达不 离道” “穷不失义”,是说一个人处在顺境时,不应忘乎所以,背离 做人的基本道德;身处逆境时,也不能因追求物质利益,不顾道义, 胡作非为。无论别人是否理解白己,都要坚守心中的道德原则。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出处】〈〈吕氏春秋•诚廉》。
【大意】石头可以被打碎,但绝不能改变它固有的坚硬;朱砂可以被 研磨,但绝不能改变它白身的红色。
【提示】这句话以石坚丹赤为喻,说明具有高洁品质的人是不会因外 界压力而改变操守的,即使粉身碎骨,精神也是永存的。〈〈吕氏春秋》 中用伯夷、叔齐的故事来阐述这一观点。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 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不愿为争夺王位互相伤害,就去投 奔周文王。等他们到了周地,文王已死,武王伐纣,天下归周。伯夷 和叔齐认为这是以一种暴力代替另一种暴力, 是道德的衰落,就不食
周朝粟米,去首阳山隐居,终于饿死在那里。这个故事被古人当做坚 守节操的范例来歌颂。司马迁著〈〈史记》,将〈〈伯夷列传》列为七十 列传的首篇,表现出对气节的推崇和赞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出处】司马迁〈〈报任安书》。
【大意】人都是会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 还轻。【提示】这是司马迁在写给好友任安的一封信中说的话。司马 迁把那些“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 赴公家之难”的英雄的死,视为重 如泰山,而把皇帝身边弄臣之死,看做与“峻蚁无异”。一个人总要 面对死亡,但有种种不同的死,表明了种种不同的生命意义。不为穷 变节,不为贱易志。
【出处】桓宽《盐铁论•地广》。
【大意】不要因生活贫困而改变白己的节操, 不要因地位低贱而变更 志向。
【提示】桓宽是西汉著名文士,他参加汉昭帝时著名的盐铁会议,记 录会上的辩论,撰成〈〈盐铁论》,因而闻名。桓宽这句话是说,任何 人在身处逆境时都要坚守白己的气节、志向和理想。清代小说家曹雪 芹晚年在北京西郊,住着“满径蓬蒿”的破旧屋子,连一天三顿饭都 成问题,但他终于写下了流传后世的文学名著〈〈红楼梦》。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出处】〈〈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大意】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泥瓦而保全白己。
【提示】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元景安的人,他本来是北魏贵族。公
元5 5 0年,高洋灭魏,当了北齐皇帝,把北魏的许多皇亲都杀了, 稍远的皇亲如元景安等人,连忙商议对策,决定跟着北齐国皇族改姓 高氏,以保全白己的性命。元景安的堂弟元景皓说:“怎么能够抛弃 本姓,随人家的姓呢?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后来,人 们常用这句话表达一个人坚守气节的决心。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出处】李世民〈〈赐萧璃》。
【大意】狂风劲吹,才能显出野草的坚韧不折;动荡的乱世,才能认 识忠诚正直之臣。
【提示】这是唐太宗为表彰大臣萧璃而写的诗中的两句。 唐高祖后期, 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帝位, 萧璃坚定地站在李世民一边,最 后帮助他夺得帝位。虽然,这只是封建社会的一次权力之争,但这两 句诗说明了一个道理:在艰苦危难的环境中,最能看出一个人品格的 高下。具有高风亮节的人,在艰难时刻,在危难面前,能坚持真理, 不随波逐流;而意志不够坚定的人,常常会迷失方向。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出处】周敦颐〈〈爱莲说》。
【大意】(莲花)虽生长于淤泥之间,却能保持洁净不污;虽洗涤于 清水之中,却风姿天然,不显得妖媚。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