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三背回填”施工技术交底
一、执彳丁保准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G F10-2006 );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JTG E40-2007 )
《公路工程质虽检验评定标准》 (JTG F80-2004 )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J 041-2000 )
〈〈思南至遵义高速公路总监理工程师办公室管理手册》
《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技术交底汇报材料》
二、 施工设备及人员
主要施工机械安排:18吨振动压路机1台、平地机1台、推 土机1台、运输车3辆、挖掘机1台、二冲程冲击夯1台。
主要施工人员安排:分项工程负责人 1人、技术负责人1人、 安全员1人、质检人员1人、实验员1人、特种机械操作手 6人、 运输车司机6人、工人8人。
三、 “三背回填”施工应遵循的原则
公路“三背回填”是指桥、涵背、锥坡的台背回填。 “三背回
填”施工应作到以下“五专”。
。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安排一只熟悉三背回 填要求的施工技术稳定的施工队伍,明确一名经验丰富的专业工 程师专门负责施工,并配备相应的机械手、施工员、质检员和工 人队伍。
。配置专用的成套压实机械和小型压实机具。
。未经监理工程师认可的材质,粒径、含水
虽等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材料不得进场(本技术交底“三背回填”
填筑材料为透水性材料)
。台背回填施工应采用专门的表格,要求记 录完整、检测结果真实准确并及时整理归档(要求“划线分层压 实,分层拍摄照片”)。
。监理、施工人员的资料报业主与质 检部门作为质虽责任备查。
此外,台背回填前应作好施工前的排水,确保施工中不留积 水。
四、“三背回填”施工工艺
填筑基底的控制
为了避免由于地基情况引起的“三背”不均匀沉降,必须从 地基处理着手。
基底清淤必须彻底,严禁有杂物、浮土、腐殖土等 存在°
基底范围内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影响其稳定时,应 在基底顶面或其它适当位置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如横向排水沟 或盲沟),或换填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砂砾等透水性材料, 严禁积水浸泡基底。
基底土必须密实,若基底为耕地或土质松散时,应
在填筑前进行压实,压实度一般不得低于 93%
水田、湖塘等地段的基底应视具体情况采取排水、 清淤、晾晒、换填、掺灰及其它的土加固措施进行处理。对软土、 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等适用于各自特点的特殊地基处理方法治 理,如采取换土、强夯、固结、轻质路堤和粉喷等方法以改善地 基,提高承载力,减少工后沉降。
对软土地基,由于现行地基处理方法一般未考虑台 背的过渡,往往构筑物的处理与路基处理是分开的,从而导致沉 降无法避免。建议:在有基底处理时,适当加大涵台背基础处理 的范围,适当将处理措施变化的位置往填土路基内部放,最好有 大于5米的距离。
做好桥头涵台背路基的排水工作,避免路基水流对 基底的浸泡和冲刷。
“三背回填”填筑材料的控制
“三背回填”材料质虽的优劣是路面沉陷发生大小的内因。 在施工中要严格控制填料,本技术交底“三背回填”材料为透水 性材料,非透水性材料不得直接用于回填。
对于非片石或非砂砾石的轻质材料、无机结合料等回填材
料,要求用料粒径为 5-10cm的匀细材料,填筑层厚按 20cm分层 填筑压实;对于片石回填材料,选料应为坚硬不易风化的材料,
填料粒径宜小于15cm,填筑层厚按20cm分层填筑压实。要采用 工人手工摆放片石,使片石之间互相嵌补,大片石尽虽贴近层底 并大面向下,片石间缝隙和孔洞应用石屑和砂性填料填充,可每 隔一米左右采用水力充填砂砾石的方法填充材料,而后碾压或强
夯,手工摆放片石严禁抛填施工;对于砂砾石填料,一要对材料 的粒径级配严格要求,二是要对材料的质虽进行控制,严禁含泥 多的材料进场,夯实时以机械碾压配合灌水法综合实施。在条件 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透水性好、易压实、固结完成快、后 期压缩变形小的砂性土和砂砾土,也可使用改善土、加固土、碎 石土和轻质填料等。
在高填方的拱涵及涵洞与侧墙相接部位,应尽虽使用内摩擦 较大的填料进行填筑,而且施工时应注意填料土压力的平衡,尽 虽减少回填土的单向推力,不得发生偏压,以免造成工程事故。 这对于管涵、轻型桥台等尤为重要。
总之,不同的填筑材料各自特性是不同的,填筑时要正确选 择,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证填筑质虽。
“三背回填”填筑范围的控制
“三背回填”填筑的范围直接影响“三背”填料刚度和变形 的平稳过渡,范围太长,成本增加;范围太短,达不到过渡要求。 缩短“三背回填”范围、节约成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控制: 一、有足够的长度实现过渡段的技术要求;第二,要从施工作业 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