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5/1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 属于“文包诗”的形式, 同时也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 帮我们理解了诗意, 品味了诗情。借文学诗,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二、教学课题 25 黄鹤楼送别三、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教学内容, 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文诗兼美, 诗文互照, 充满诗情画意。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 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 诗话互照, 情景同现, 的确有助于五年级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能力的训练, 有助于体会诗人间依依惜别的情感。作者根据古诗, 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给我们展示了三幅画面: 赏景, 此处无声胜有声; 送别, 萋萋满别情; 目送, 展现的是无尽的思念之美。教学目标: 1.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2. 理解“烟雾迷蒙、飞檐凌空、伫立、凝视”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3. 学习古诗并理解诗意,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重点: 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教学难点: 以声形并茂的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为载体,入情入境地品读诗文,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第二课时四、教学方法: 《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以" 文包诗" 的形式, 再现了李白与孟浩然那场载入史册的离别, 还原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诗文一体, 相映成趣。但是因为时空的差异, 使学生对李孟二人间的这份离别, 无法感同身受。教学中, 首先要多读课文, 抓准表现文章思路的关键词句, 围绕关键词句给足时间, 让学生沉下心来, 走进文本, 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阅读品味, 领悟内容, 体验情感。其次, 运用好多媒体课件, 适时出示李孟二人分别时的画面、影像,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再次,以问题导读导思,适时点拨,突出重点, 促进感悟。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一、【放松心境,准备上课】 http://video./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word= 烟花三月下扬州二、【读词导入,引入情境。】师:我们继续学习<< 黄鹤楼送别>> ,摘录了一些词语,谁来读? 生:烟雾迷蒙、杨柳依依、师:我们读词语,不仅要读准了,还要读出理解,读出它的画面来。生:再读:烟雾迷蒙、杨柳依依……师:都能像“杨柳依依”边读边想,放慢词的节奏,画面就出来了生:生再读师: 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而又伤感的烟花三月, 就是在这样一个杨柳依依的三月, 谁送别谁? 生:李白送孟浩然师: 一位是浪漫多情的李白, 一位是沉着冷静的孟浩然。一首脍炙人口誉满天下的诗从这里流传开来。一起读。生:一起读全诗三、【扣文眼,初步感受惜别之情。】师: 读出了诗的节奏, 还想读出诗的意思吗?老师想让你们自己读, 因为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课文里。读到与诗的意思相同的句子,就用手划了出来。生:生默读课本。( 老师点评:这位同学掌握了默读的方法而且有一定的速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