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英语植入汉语,怎么看,怎么办?
主持人:本报记者赵晓霞李炜娜
嘉宾:赵启正(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新闻讲话人)
梁衡(人大代表、人民日报社原副总xx)
江绍高(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詹国枢(政协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总xx)
黄友义(政协委员、国际出版集团总xx)
在人民强国博客上,近日掀起了一股要不要“保卫汉语”的争论。一方说:英语正在侵入汉语,必需采取方法,果断阻止,打一场汉语保卫战,不然,汉语将成为不汉不英的语言。另一方说:这是全球化发展趋势,无须杞人忧天。恰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带来了有关保持汉语纯洁性的议案、提案。带着友的关切,记者采访了议案、提案的几位提议人。
“关键是有病要治”
友关注:“哪款AOC,卖到了VDP?”“我今天早上吃了一个apple”……类似的英语植入汉语的句子,在现在的媒体上和口语中,并不鲜见。另外,也有英语中的科技新词、品牌名称等不加翻译,被直接利用。比如:IT、VCD、DVD等。怎样看待这种汉英混杂现象?
“在全球性的转基因研究中,我们对保护自然生物品种,保护食品安全已经有足够重视,但对保护自己的语言基因,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还处于疏忽麻痹之中。”梁衡说。
“中英文混杂问题,会伴随市场化、国际化的加深和络的升级,而日渐突出。我们不能忽略这个问题。”江绍高说。
有关使用汉字时杂入英文,詹国枢认为,这是一个渐变过程,有其合理性。但也必需有度。度在哪里?要好好把握。字母植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无形的自卑思想和媚外思想的植入,动不动就没有骨气,跪了下来,洋奶就一定比奶好喝吗?
在黄友义看来,30多年前,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假如在表述中直接使用部分英文词汇,表示我们的开放态度,能够了解。但现在,再大量使用外来语词汇,说明我们对自己的语言尊重不够。“国际上通用通例是把外来语变成自己的语言吸纳进来,而不是生搬硬套地直接嵌入。”黄友义说。
“让洋文穿中装”
友关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理论、新概念、新材料等不停涌现,和之同时的术语产生的数量大,传输速度快。由此造成很多外语新词汇在汉语出版物中直接以英语形式出现,这么的问题怎样处理?
“语言是和时俱进、不停发展的。在早期,外来语较少的时候,部分外文词汇采取意译,如Television翻译成电视;部分采取音译,如‘吉普’就来自音译。但伴随外来词汇越来越多,如MP3,如美国一个有名的民意测量机构的名字Pew等等,到底外来语怎样在汉语中表示?这就碰到了困难,所以我们面临着发明汉语新词的任务。”赵启正说。
詹国枢认为,处理汉英混杂的问题,不妨提倡“洋文穿中装”,即把外来语化为母语。“用意译、音译和意译加音译的措施,把外文词汇翻译过来,经过消化吸收,把它们的模样变成方块汉字。
梁衡提议,应该建立一个权威的翻译规范委员会,专门负责外国人名、地名、科技术语等的翻译规范工作。另外,提议新闻出版总署和各级政府新闻出版部门:把汉语和外语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