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司马迁生平
《史记·太史公自序》: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成,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10岁:耕牧河山之阳
10-20岁:长安读书,习公羊《春秋》,古文《尚书》
20岁:壮游天下。做郎中官。
35岁:游历西南(邛、笮、昆明)
38岁:继任太史令。
42岁:主持修订太初历。
48岁:“李陵之祸”,下“蚕室”, 受“腐刑”。
48岁以后:出狱后任中书令。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生平的启示
,行万里路
,发愤著书
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夫人情莫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之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泰,《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
往事,思来者。”
《史记》
《史记》,原名《太名公书》,西汉
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全书一百三十篇,共五十二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明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一、史学价值
二、文学价值
史学价值
鲁迅《汉文学史纲》:“史家之绝唱,无韵
之《离骚》。”
仆窃不逊,近自托无能无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史学价值
1、《史记》是集先秦、汉初之大成的历史著作
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丰富,前所未有
《史记》记事博大精深,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状况,是我》之前的述的各国的片断的历史。《左传》以鲁国为中心,兼及各十二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
《史记》则扩大为全中国史,以历代天子为主,改变了分国割据的历史概念,建立了历史的统一观点,写成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通史。
史学价值
2、《史记》创立了新的史书编纂体例,结构严密,体制完整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各史例目异同”条云: “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叙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记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