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问题的提出 1 1 问题的提出 背景、目的及意义 1999 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1 年6月,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经过充分酝酿和研究, 教育部制定并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以下简称《纲要》), 确定了改革目标, 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遵循“先实践,后推广”的思路,新课程已经于 2001 年9 月在全国 38 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曲沃县被确定为国家级实验区。 2001 年 10月 17日, 教育部又发出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部署了 200 2 年开展省级新课程实验推广的工作。 2002 年省级实验区覆盖了 500 余个县(市、区)级单位, 约占全国县、区总数的 17% 。山西省确定了 11 个省级实验区。 2003 年, 新课程实验推广进一步展开, 在全国范围内, 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数的 35% 左右。山西省全省 60 个县(市、区)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进入实验,加上已经开展实验的国家和省级实验区, 全省进行课改推广实验的县(市、区)总计达 73 个,实验学生占到同年级学生的 60% 以上。新课程正在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深入。课程实施是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出现的一个研究领域。一个新的课程方案出台后, 其最终的表达形式是官方正式颁发的课程政策文件, 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它们以书面的形式存在。但是, 只有当教师在学校里、在教学中实际执行或实施了这些文件计划, 新课程的理想或书面计划才能转化为学校“知觉的课程”、教师“运作的课程”和学生“体验的课程”。换言之, “只有当教师在真实的课堂中与真实的学生一起实际地实施了, 计划才会变成现实。课程改革方案的精心设计是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但非充足条件, 如果教师没有知觉到计划的要求以及如何在教学实际中运作,那么一切都是徒劳的。”①因此,课程设计和组织好以后,其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纵观世界课程改革的历史,大多数课程改革方案付诸实施后并不像方案设计者所预想的那样乐观, 国外一项研究报告指出, 一项改革方案被采用后, 教师的行为只有 16% 符合方案所要求的行为模式; ②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世界绝大多数课程编制计划实际上没有在实践中得以实施。③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开幕, 凄凄惨惨收场”( 冯生尧, 李子建)。在经历了一波又一波雄心勃勃的改革、聆听了一次又一次夸夸其谈的理想之后, 学校和课堂、教师和学生依旧延续着几十年乃至几百年以来的传统做法。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这个问题都严重地困扰着教育界。① Marsh,.&Willis,G.(1999).Curriculum:Alternative Approaches,Ongoing,Issues,2nded,Prentice - Hall,Inc,. ②张华. 论课程实施的含义与基本取向〔 J〕. 外国教育资料,1999,(2):29. ③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课程〔 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56.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2 其实, 许多改革的成败, 主要原因不在于设计是否科学、完美, 而在于实施上的种种问题, 甚至,许多改革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连初步的采用也谈不上。课程改革更不例外。我国 2001 年颁布的《纲要》是众多课程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历经 4 年多的反复酝酿和讨论, 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和政策深入分析比较、对国内课程实施现状进行大规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出的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 它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勾勒出了一幅美好蓝图。但纲要的颁布既不等于改革的完成, 也不等于改革目标的达成, 确切地说, 它只是改革的开始。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课程决策者的理念是只有在课程实施中才得以实现和贯彻的,因此,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课程的实施。有鉴于此,本文在对山西省部分课改实验推广区新课程实施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来考查究竟课程改革的实质效果如何?决策者的良好愿望真正得到了实现没有?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改革的成败?课程改革的未来将要向何处去?这些是所有课程改革的参与者都需要清楚回答的问题。从根本上讲,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在于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实质,提高课程改革的成效。根据课程理论专家、“课程实施”问题研究的奠基者富兰和庞弗雷特(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