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仓央嘉措》舞剧的编创特点与审美价值
摘 要:舞剧《仓央嘉措》以情作舞、以舞作传,是难得一见的符合人物性格和舞蹈冲击力的作品,用诗情画意的舞蹈描绘出六世达赖对家乡的爱、对母亲的爱、对恋人的爱,表现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内心以及他背后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舞剧; 仓央嘉措; 编创;
舞剧《仓央嘉措》是2015年由中央民族歌舞团出品的大型藏民族舞剧,讲述了仓央嘉措的传奇人生。他是雪域的神话,也是文学界一朵圣洁的莲花,是高贵的活佛,也是向往平凡的普通人。全剧共分为山南的春天、几年后的寺庙里、几年后的宫里、拉萨八廓街、数日后的宫里等五幕,通过精心的构思和设计将舞剧中仓央嘉措的“情“层层推进到极致,并以矛盾为主线,包括仓央嘉措与母亲、姑娘之间直接的情感矛盾,还有他对师傅所授多年的佛法与自己向往自由的人性间的选择矛盾,展现了生之使命与心之渴望间的沟壑与对抗。巧妙的是,编导采用了藏族传统的“打阿嘎“、奔放的“热巴舞“以及宫廷舞蹈“囊玛舞“等风格性舞蹈,来展现仓央嘉措年幼时生活在藏族人民群众当中的热情洋溢与其成年后深处布达拉宫的寂寞愁苦间的矛盾冲突。甚至,这些优美的舞蹈成为了矛盾最好的催化剂,带领观众体验了一次真正的矛盾之美。本文分析舞剧《仓央嘉措》诗情画意的编创特点,以此探究其内在的审美价值。
一、诗情画意的动作语义
《仓央嘉措》的诸多舞段中都运用了特定的体态语姿势和仪式化姿势,来传递当时特殊的情感、表现藏区的宗教文化。第一幕中,母亲背着幼年仓央嘉措的姿态,本是生活中的寻常体态动作,编导以“情“为出发点塑造舞蹈动态,弓腰行进的母亲与背上儿子的双臂合着舒缓恬适的音乐节奏一起轻摇慢摆,这个亲昵的舞蹈动态中蕴含着藏族舞蹈撩袖、屈伸的动律,淳朴的动作造型让人心中升起丝丝暖意,生动而真实地构筑了只属于他们母子的温暖与幸福。第三幕中,母亲双手举至额前向仓央嘉措五体投地叩首跪拜的仪式化姿势,是藏族人民平日遵循的一种信徒向活佛磕长头的文化礼仪。在剧中,母亲一叩一拜时的弓腰匍匐与其肌肉的微微颤颤,都蕴含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无尽思念与不舍以及不得已的卑微与尊敬。另外,仓央嘉措将经书高举后放至胸口,曲膝下腰、仰头望天的动作,以及师傅引领仓央嘉措立脚单腿半蹲自转一周的动作在剧中反复出现,都具有代表性含义。从动作语义的表现来看,这些动作既是一种仪式,也是仓央嘉措对佛法的参悟过程,既展现了佛法和藏族子民在仓央嘉措心中的重要地位,也承载着他由此所经受的思念家乡与亲人的寂寞。
编导将这些体态化、仪式化姿势进行艺术化创造,加之情节设定,在原有动作语义的基础上丰富了情感,塑造出具有浓厚情意的舞姿动作。美国着名美学家科林伍德申说:“舞蹈是一切语言之母。“笔者认为,正是这些生动的肢体语言,让舞蹈拥有了超越言语的无声力量;正是编导丰富了体态化姿势与仪式化姿势的动作语义,既关注实际动作的文化含义,又满足大众审美需求,才给舞剧增添了诗情画意的人文审美色彩。
二、诗情画意的美感造境
编导在舞剧的舞蹈、服装、道具、灯光、音乐等细节的设计上付出了巨大心血,才构成了一个个美轮美奂的舞蹈画面。舞蹈方面,编导在舞剧的开头就用传统的“打阿嘎“营造了藏区人民生产生活的场景。“打阿嘎“是藏族修筑房屋的一种传统方法,是村民们合着自己清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