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鲁迅
一、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道路:(1881——1936)
1、1898年,“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找别样的人们”。
接受了“进化论”的观点。
“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
2、1902年,赴日留学,就读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弃医从文。
3、1909年,离日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
4、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918年参加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
5、“五四”——1921年共产党成立,处于彷徨探索时期。——《彷徨》、《野草》
6、1927年到上海,开始了后期十年的光辉战斗生活。出版了十本杂文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7、1936年10月19日,鲁迅由于肺病复发,逝世于上海,享年56岁,遗体覆盖“民族魂”的旗帜。
二、《呐喊》与《彷徨》:
题目的由来:
《呐喊》(1923年):“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趋。”
《彷徨》(1926年):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1、思想内容:
①抨击了封建主义的罪恶。
更多的指向封建的意识形态对人们精神的迫害。
例:《狂人日记》《祝福》
封建科举制度吃人。
例:《孔乙己》《白光》“陈士成”
抨击的矛头直接指向一群封建卫道士。
例:《肥皂》“四铭”
②反映了下层劳动群众的痛苦生活与精神状态。
取材:把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作为主要描写对象。
例:《阿Q正传》“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
“精神胜利法”:是指人们在遇到失败或处于不利的情况下,用自我安慰、自我解嘲、自我欺骗等手段来换取精神上的胜利,掩盖实质上的失败。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把失败反而说成胜利,对失败作出可以使自己心安理得的解释。——主观唯心主义,自暴自弃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