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长城谣长城梦.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长城谣长城梦.doc

上传人:286919636 2016/5/2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长城谣长城梦.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长城谣长城梦长城谣长城梦我的家乡在河西走廊的祁连山下,那儿吸引人的不仅仅是祁连山的巍峨, 还有闻名遐迩的秦长城, 长城从家乡那儿一直延伸到嘉峪关, 绵延千里。家乡有保存较为完好的秦、明、清朝时期修建的长城, 她成为家乡的一张名片,家乡人引以为自豪。只要你去祖国的西部地区,一般都会经过家乡这段绵长的长城, 因为在古代这是通向丝绸之路的唯一通道。事实上, 现在的交通要道都是在古丝绸之路上拓展的, 古丝绸之路选择的道路平坦, 沿河而上, 为后来的交通扩展打下基础, 修筑长城还是以交通方便为根据, 为的是便于守关运送粮草。因而现在的许多路途与长城并肩同行。长城从甘肃武威一直延伸到嘉峪关, 绵延千里, 何等壮观, 何等亘古!回到老家,总要登上城墙,放眼长城,怀想历史,百感交集。老家的宅院与长城离得很近, 也只有一公里的路程, 走出院落就可以看到长城。长城的颜色呈淡黄色, 底部以白色为主, 从下往上呈宝塔形。建造者为了保证长城整体坚固, 底座宽在 5 米以上, 随着高度的增加变窄,最高处达到 10 米以上,上面可以骑马行走。古代人在长城上巡视疆土安全,抵御外敌入侵。从秦朝起, 在西北地区, 有善于骑射的西域少数民族, 他们以游牧生活为主, 经常侵扰关内以农耕为主的华夏民族, 掠夺他们奇缺的粮食、布匹等,他们还践踏庄稼,烧毁房屋,戕害百姓,民怨四起。他们依仗高超的骑射本领, 来去无踪影。华夏民族以武力回击难以奏效, 为了巩固边防, 抵挡长驱直入骑射民族频繁骚扰的唯一办法就是建筑坚固的墙体,这就是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 、东至辽东:明长城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 西至祁连山东麓甘肃嘉峪关, 筑长城万余里。长城每隔五里路在其墙体上面建一座方正的土堡为烽火台, 高出长城 10 多米, 最顶端有 3 平方米大,供4 人在上面走动也不显得拥挤。他的作用是可以? 望长城十里外的边境敌情,一旦有入侵者可在烽火台上点燃狼粪, 狼烟青浓, 直升云天, 颇为壮观, 远在 5 里外的另一个烽火台上守军发现狼烟, 也马上点燃狼粪, 座座烽火台依次燃起狼烟, 传递敌情, 这样中军帐在很短的时间里得知来犯之敌, 继而作出决断, 加以应对。聪明的古人修筑长城起到了预想不到的结果, 长长的长城阻拦了游牧民族的侵袭, 成为一座天然屏障。自从修筑了长城, 长城内民众安居乐业,田畴广丰。站在长城上, 举目千里, 以长城为界, 长城以外沙海茫茫, 沙丘连连, 沙漠的不断流动, 植物很难扎下根来, 在这里似乎看不出季节的变化。但长城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 所有风沙到长城边, 遇到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长城, 尽管上百年几千年的风沙肆虐, 逞凶逞狂, 也没有跨过长城。长城内外, 气温有别, 小时候经常到长城外拾柴火, 进入长城夏天炎热难耐, 冬天寒风刺骨, 然而出了长城, 夏天凉风习习,冬天冷暖适度。长城有磐石般坚韧,用自己硬实的身躯阻挡风沙。长城里边,年年万物旺长, 五谷丰登, 家乡人在长城脚下春耕夏耘, 从未担心过风沙会越过长城逼近,经常会自豪地对不了解家乡风土人情的外人说: “俺家就在秦长城边”。长城成了家乡的一种最让人易读的历史手迹与书籍, 是家乡人温情的“港湾”, 甘肃民勤县曾经多次发生沙逼人走的悲怆, 而家乡人安居在长城脚下怡然自得, 衣食无忧, 可幸至极! 每每回到老家,长城的情愫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