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古代诗歌二首》教案(鲁教版必修1).doc

格式:doc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代诗歌二首》教案(鲁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小猪猪 2011/1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代诗歌二首》教案(鲁教版必修1).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归园田居》共五首。大概写于诗人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的次年(406)。课文选了第一首,诗人以兴奋的心情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他对归隐生活的热爱。诗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生活场景来写,兴之所至,无意而工,颇得神韵。
这首诗写诗人弃官归田,决心归隐和躬耕。全诗20句,前6句回忆弃官前;中间10句写归田园;最后4句回到眼前。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摹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
“山居”指山中居住,含隐居之意;“秋暝”指秋天的傍晚。

归园田居
爱田园——个性、思想
田园美——宁静、淳朴
心情好——清静、舒畅
山居秋暝
山居之景
山居之人
明月青松
山泉竹林
浣衣之女
渔舟之人
留(隐居)

(1)陶渊明为什么要归园田居?
提示:东晋时,门阀世族把持特权,社会黑暗,******。“性本丘山”“质性自然”的诗人显然是与其格格不入的,所以诗人悔恨自己“误落尘网”,成了“羁鸟”“池鱼”。“恋旧林”“思故渊”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所以诗人黯然辞官回归故乡。诗人的归隐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自然质性,是对污浊***生活的彻底否定和唾弃。
(2)陶渊明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字里行间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诗人从自己的住宅写起,十余亩的土地、八九间草屋,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面,处处体现的是环境的幽雅美丽。对广阔的田园景象描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3)陶渊明和王维对山水田园的歌颂是不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怎样正确理解诗人对山水田园的热爱?
提示:这一问题与诗人所处的时代以及诗人的志向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先以陶渊明为例解答这个问题。陶渊明,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陶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园田居的道路。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作者的这一思想为以后历代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归宿,他的归园田居又是后世许多不得志之人行动上的榜样。
我们再看王维。王维九岁知属辞,十九岁应京兆府试点了头名,二十一岁(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大乐丞。但不久即因伶人越规表演黄狮子舞被贬为济州(在今山东境内)司功参军。李林甫上台后,王维曾一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