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固体火箭设计与制造
第一版
主编:刘彦君 李青阳
科新社出版
固体火箭设计与制造【第一版】
主编:刘彦君 李青阳
编辑:魏广寅 唐云野
技术编辑:刘虎
排版:孟超
科新社出版
公司 印刷
KCSA 内部交流资料 印刷备案号:[]
网址: /
2012 年 3 月第一版 2012 年 7 月第一次印刷 [0-200]
排版:孟超 印量:200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科新社电话: 028-81928955
前言
实话说,我们有这爱好很难得,能坚持这爱好更难得.相信论坛上多数都是孤独
的火箭手,真希望加入这爱好的人会越来越多.我看到不少人对制作火箭是有兴
趣的,但能动手做出火箭并成功起飞的就很少了,不少人是在没有引导或多次失
败后灰心而去.因此如果能够让那些有心尝试火箭制作的人较容易地实现一飞冲
天的梦想,成功体验了发射的享受,他们就有可能爱上并保留这难得的爱好.给
初学者一个成功体验,一点坚持的信心!
说明
科创火箭版是探讨火箭技术和业余火箭设计制造的专业版块。所谓业余火箭,参
照国际通行的定义,是指主要利用非政府、非商业资金或条件设计和制造的火箭,
其设计、制造、发射等活动服务于科技爱好者及其组织,而非政府、军事或商业
用途。
“火箭”,是指以飞行、运送载荷或提供推力为主要目地的,自带推进剂的喷气推进
装置。火箭模型通常不属于火箭,而是某种非火箭物体,因为它们的目地是模仿
外观、结构,而不主要是飞行或运送载荷。
模型火箭,是指为了逼真的重现某种火箭的外观、发射场景等目的,效仿重现对
象的形状、结构、外观,以一定的比例尺缩放后制作的具备发射功能的火箭。
火箭模型,是指为了逼真的重现某种火箭的外观、内部结构,效仿重现对象的形
状、结构、外观,以一定比例尺缩放后制作的没有发射功能的物体;或因科研等
目的,为风洞试验等制作的设计模样。
业余火箭活动、业余火箭制作等,属于科技爱好,是科技爱好者围绕火箭研究及
其应用而展开的研究、开发、制造、测试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模型火箭活动,有时可能属于科技爱好的范畴,但是更多的属于文娱表演、演示
的范畴。模型火箭制作,是生产模型火箭的过程。
火箭模型通常用于展示或者教育目的。例如,学校里面为学生讲解火箭结构,有
时需要用到火箭模型,这种火箭模型内部包含了按一定比例尺缩小的内部结构,
如燃烧室、泵、电控部分等的模型。火箭模型制作,通常是生产火箭模型的过程,
也可能是火箭爱好者的一种缩微仿制或缩样设计过程。
竞技火箭,是指专为火箭比赛而制作的火箭。一般比赛中,竞技者通过合理设计
火箭的结构和外形(不包含发动机及燃料),在相同的发动机条件下,就火箭的飞
行高度、载荷质量或特定条件(如采用降落伞)下的滞空时间展开竞技,以飞行
高度高或者滞空时间长,载荷重者为胜。竞技火箭活动属于科技爱好,往往也属
于业余火箭的范畴。但是,关于仿真或逼真程度的竞赛,不属于科技爱好。
作为火箭爱好者专业社区,科创火箭版有义务对用语进行规范。现明确上述定义,
并规定在交流讨论中按上述定义选用词语。
目前,国内对火箭类活动的称呼较为混乱,并且未对模型火箭和竞技火箭进行区
分,往往习惯将业余火箭称为模型火箭。大多数普通媒体的记者对上述概念没有
任何认知,经常乱写乱报,加重了这种混乱用语。在我国,因为体育运动管理制
度系照抄苏联模式,因此,本处定义的竞技火箭由国家体育总局归口管理,属于“三
模三电”中的航空航天模型。在我国,“火箭模型”竟然是一项体育运动,有“教练员”、
“运动员”和“裁判员”;前苏联或原华约国家基本如此。
本书编写目的在于填补中国业余火箭制造的空白,让爱好者能够拥有一本符合自
己的图书,本书重点概述常见业余火箭的制造,发射及相对应的测控,所有项目
均为在业余领域使用,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将此书用于除试验以外的任何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