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怎样鉴赏古诗词中的“景物”] 古诗词中景物的工描细描
[摘要]古代诗歌讲究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和诗歌主旨之间总是存在着衬托关系。依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诗人又总是会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另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即“炼字”。景物描写之中。有时会蕴含某种哲理,我们称之为理趣。在详细写景过程中,诗人往往广泛采取多种角度,使得景物真切生动。
[关键词]正衬 反衬 炼字 理趣
一、景和情的关系
古代诗歌讲究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最基础的特征。了解好这个特征。对阅读和鉴赏古诗的意义很重大。诗中的景物,全部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性质上大致可分为“好”的和“坏”的两种,考虑到景物和感情的这种亲密关系,我们不妨将感情方面的“哀”和“乐”也用来形容景物。下面,分四种情况简明举例介绍:
第一个情况,“乐”景正衬“乐”情。比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自沙堤。”诗中抒发了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之情。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友好统一的。
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和第一个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能够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比如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竞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全诗集中表示的是对杜甫的思念之苦。为此,第二句的“高卧”即是孤独的诗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不得已之举。第四句的“秋声”更是显著地渲染了凄苦的心情。
第三种情况,“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是古代诗歌中可追溯到《诗经》的一个主要传统,是“反衬”这一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最基础的表现。如《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萎蒌,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入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诗中即使写到了芳树之花和春山之鸟,但不是表示赏春之喜的。因为花是“自”落,鸟是“空”啼。“自”和“空”两个字可现美景无人欣赏之孤寂和失落。
第四种情况,“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如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写塞下艰苦的环境和担心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伤了。
二、写景时的炼字
依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古人作诗,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而诗歌中极为精炼传神的词通常为动词或形容词。
唐代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如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生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全诗描绘幽静的山林景色,其中“咽”字和“冷”字最为传神。山中危石耸立,流泉不能畅快流淌,好像发出幽咽之声;夕阳西下,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自然给人以冷意。环境的幽冷经过这两个词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唐代齐已的《早梅》中有“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