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生活化德育的探索和实践] 德育实践 化.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生活化德育的探索和实践] 德育实践 化.docx

上传人:读书之乐 2021/3/6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生活化德育的探索和实践] 德育实践 化.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生活化德育的探索和实践] 德育实践 化

  德育即生活,生活亦德育。生活既是德育的起点和归宿,也是德育的路径。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小女孩,静静地盯着年轻的母亲打来一盆热气腾腾的水,给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泡脚;接着,这位稚嫩的女孩给年轻母亲端来了一盆热水,甜甜地叫着:“母亲洗脚!”这则广告让我们明白:道德不是被教导的而是被感染的,优良的品行是从生活实践中领悟、体验并不停内化形成的。
  一、树立生活化的德育理念
  德育需要融入生活,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德育是“盐”,生活是一碗“溶盐的汤”。德育一旦游离了学生的生活,便成了枯燥苍白的教条,便失去了育人的支点。德育的最终目标就在于让学生学会过一个健康愉快、主动负责、有爱心、有创意的生活。真正有价值的德育,应该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亲身参加、实践、体验和感悟。
  目前,德育出现了“多投入低效能”的困境,很多教育工作者力不从心,一筹莫展。究其原因,问题在于:德育目标定位理想化;德育方法滞后、陈旧;重灌输,轻体验;重防范,轻赏识;重视大道理的说教,轻视基础文明行为****惯的养成;用同一模式教育儿童,用同一标准评价儿童;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只重视道德标准、道德规范,无视学生道德能力的形成。部分学生讲起道理来口若悬河,可是在碰到问题时却不知所措,有的更是言行相悖。道德原原来源于生活并表现在生活世界之中,一直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大家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的品德,改进提升社会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实践证实,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预设的德育说教如同空中楼阁。德育只有以生活为基础,和生活交织、渗透在一起,对人的主体地位和生命给充足的尊重和关注,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迸发出无限的活力和生机。
  二、构建生活化的德育路径
  优化校园环境,创立德育气氛。“校园,是一个小岛,同学们同浴着阳光,共享着欢乐;校园是一个家庭,同学们感受着温暖,感受着幸福。”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气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感召力大,穿透力强。学校的一草一木,精心部署的长廊,巧妙构思的板报,富有教育意义的宣传图片、资料等,和老师的仪表、言行、学识全部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整齐、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和朝气蓬勃、主动向上的老师群体形象是形成整体性德育气氛不可缺乏的条件。
  拓宽课堂空间,提升道德认识。老师的义务不是告诉学生真理,而是引导学生探求真理。这要讨教师以新的姿态进入课堂,打破一讲到底、唯师独尊的传统风格,老师是导演、设计师,真正的主角是学生。探索以学生思辩为主体的新型品德课,创设道德两难情境,开展以思辩为主的德育活动,突破教材的局限,丰富教学内容,将辨析、讨论、调查融入教育活动,探讨生活问题、现实问题、道德问题、社会问题,将大社会引入小课堂,使小课堂不再单一、封闭。比如:“有位学生和家长一起外出购物,行走中碰到红灯,当她劝阻家长不闯红灯时,不仅得不到认可,反遭家长责骂……”生活的真实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了,出现了“多重人格”、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道德冲突和道德迷惑。那么怎样使学生沉着应对来自不一样方面的道德问题或迷惑,一直保持正确的是非判定标准呢?这需要老师的引导。学校能够利用网络等媒体平台,引导更多的人共同参加交流和讨论。
  实现自主管理,体验行为美丑。校园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