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诗仙李白》 [寻觅诗仙浪漫的足迹].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诗仙李白》 [寻觅诗仙浪漫的足迹].docx

上传人:梅花书斋 2021/3/6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诗仙李白》 [寻觅诗仙浪漫的足迹].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诗仙李白》 [寻觅诗仙浪漫的足迹]

  打开大唐的诗库,李白的诗篇超凡脱俗,她的很多名篇全部离不开山水,而山水的灵气和大气就是李白的诗魂。能够说,没有山水就没有李白的名诗和名气,也就没有浪漫的李白。大唐繁荣昌盛,幅员广阔,山河壮丽,李白能够“仰天大笑出门去”,尽情地漫游。李白借助山水抒发了豪情和壮志,排遣了郁闷和孤独,表示了乡思和友谊……李白生在唐代,她没有白活,她用浪漫的足迹把大唐的山水全部写成了千古流芳的好诗,辉煌了中国的诗坛。
  李白可谓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李白气质如山、性情如水,她的人生旅途像山一样起伏不停――时而陡峭、时而平缓,又像水一样源远流长――有时奔放、有时回旋。李白诗中的山,有名山――“将登太行雪满山”,也有没有名的小山――“青山横北郭”;李白诗中的水,有大川――“欲渡黄河冰塞川”,也有没有名的小河――“白水绕东城”。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即使较难把握,但诗中的山水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就像毕加索的画一看就是毕加索的画一样。李白有主宰或驾驭山水的能力。她既能描写山水的细节,又能描写山水的气势,而描写山水的气势正是在表现她本人的气势,李白把自己的气势扩张到山水之中,给人的感觉既是山水感染了她,也是她感染了大唐的山水。
  
  5岁时,李白随父移居绵州昌隆青莲乡,号青莲居士。李白不安分守己地做她的“青莲居士”,25岁时,她带上一壶足以点燃青春热血的白酒,仰天一笑,潇洒地离了家,出了蜀,开始漫游地球。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于开元13年离家出蜀的途中写的一首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中连用5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清溪、渝州、三峡,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中可见诗人正在旅途,正在日夜兼程。诗中一个“发”字,一个“下”字,可见船速之快,可见洒脱的诗人一路行色急忙。无独有偶,李白的另一首诗可谓和此异曲同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唐玄宗开元14年,26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志和建功立业的幻想,离四川、出三峡、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诗人诗情满怀,她从两岸绵亘的重山峻岭中一泻而出,面对渐离渐小最终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沧茫大地的江水,李白以新奇的感觉和酣畅的醉意,写下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阔。其实,这首诗跟《峨眉山月歌》一样,全部是在寄情于山水,抒发诗人的远大理想。
  
  在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时期,李白热烈地追求光明和自由,她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愿“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此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愤世嫉俗,陷入困境,陷入郁闷,陷入孤独。“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见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的这首《行路难》描写月下独自饮酒的情景。诗人由孤独而邀月,时而同饮,时而歌舞,充足表现了诗人放浪形骸的个性,她尽力把原来寂寞的场面营造得热烈而欢快,以此排忧解愁。不过,热闹是表面的,背后却隐藏着诗人怀才不遇、世无知己的孤傲和寂寞;同时,“行乐须及春”,表现出诗人面对困境,无可奈何,只好苦中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