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使命的召唤系列使命的召唤
历时四年,陕西省著名国画家王有政、杨光利合作的作品《纺线线――延安大生产运动》,于2021年8月6日正式经过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艺委会终审。为此,笔者在第一时间采访了该作品的创作者。
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实施经济封锁。当初物质极其匮乏,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和党中央决定在延安实施自力更生的策略,号召广大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于是在1942年底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自救运动,史称“延安大生产运动”。
笔者:王老师,作为《纺线线》这一历史题材作品的主创人员,请您谈谈这次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意义。
王有政:这次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由中国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全国共选题100件。这次创作工程财政部共拨款亿人民币。它汇聚了现在我国美术界最权威、最具创作实力的艺术家,形成了该工程最强大的创作阵容。因为这次活动历时最长、选题最多、创作实力最强、耗资最大,因此它成为建国以来中国最大的一次美术创作工程。其意义在于:一是充足调动艺术家们的主动性,吸引大批优异艺术家参加创作工程的申报,投身于主旋律美术题材的创作中;二是带动地方政府对于美术事业的关注和支持;三是珍藏历史,启迪未来,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笔者:王老师,对于这幅历史题材画的创作,您是怎样整体把握其专题思想及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的?
王:依据我们的创作经验,在这一类专题性绘画的创作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寻求到组成一幅作品的关键。这个“关键”是什么呢?通俗地讲,是主体和客体相撞击后产生的火花。这个客体是客观现实生活,主体是作者本人。而这个“火花”,则是作为主体的作者和现实生活相碰撞后产生的,就如同这幅画的生命“基因”,它主宰着画的取向和风格。这个又被我们称为“灵魂”的东西,其实也包含一幅作品的“专题”。它决定着作品的惟一性或个性。画面将要出现的一切原因,如其内容、结构、语言形式全部应由此而派生。在构思过程中,我们似乎被一个冥冥之中的力量操控着,自觉不自觉地依循它的要求逐步地确定和不停地调整着。这个由关键情节而展开的众多人物,不管是什么人、什么形象、什么动态、什么表情……全部已被那个已经存在的、统治着画面的无形力量限制在一个很严格的范围内。这个画面是由许很多多相关素材聚合的“图阵”,虽有历史参考作为依据,其实是虚拟的场景,是一个超越生活常态的、人为的,却又必需含有历史真实感和生活亲切感的场面。从现实生活的合理性来说,不可能有那么拥挤的场面,其拥挤程度甚至无法自如地劳作、活动。而依据画面的需要,只有这么密集的布列形式才有充实感。而这么构图,又恰恰是渲染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的特定气氛所需要的。
笔者:杨老师,请您谈谈这次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纺线线》的专题创作构思是怎样完成的?
杨光利:依据“百车齐鸣”的壮伟图景,我们搜集了有关大生产运动的大量资料,除了当初军民纺线织布的历史照片之外,王老师还在一本旧画册里找到一幅甚感亲切的毛主席照片,毛主席像老百姓的习惯动作那样双手筒在袖口里,展现出她那朴素可亲的形象。无独有偶,我们又找到了小吴萍纺线的图片,这成为我们最初创作构思的切入点。
当画面确定了关键,即等于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