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基金治理也是丛林法则?丛林法则.docx

格式:docx   大小:16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基金治理也是丛林法则?丛林法则.docx

上传人:读书之乐 2021/3/7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基金治理也是丛林法则?丛林法则.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基金治理也是丛林法则?丛林法则

  在公募基金圈子里,股东和经理人总难融洽相处。据《投资者报》统计,2021年以前成立的60家基金企业,已经有近八成创业老总离职,且大部分人退出了公募基金行业。离职的基金高管,有些能体面地离开,有些则身陷囹圄。但不论怎么说,多数离职者全部感慨——创业时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以后发觉,其实企业不是家。
  把企业当成家,自然会倾注心血,期望“家”能按自己的构想发展。但矛盾在于,经理人当了半天家,发觉自己其实只是个“管家”。管家最大的悲伤是误认为自己是主人,最大的危险是对主人有“取而代之”的念头。一旦真正的“主人”和其想法和利益产生分歧,就轻易形成矛盾,最终黯然离去的,通常是“管家”。
  前些日子卸任华夏基金总经理职务的范勇宏,就是一位无奈离场的“管家”。她于1998年筹备华夏基金,历时十余载,从零开始将华夏基金做到3000亿资产规模。其间,范勇宏一直想学美国基金的治理结构,维持分散的企业股权,使管理层和股东保持对等话语权,但最终,难逃被中信证券100%控股、职员股权激励泡汤的命运。
  现有公募基金行业的制度设计,难以实现股东、管理层、职员和基金持有些人之间利益一致。在博时基金苦心经营了14年的肖风,卸任总经理职务时也感叹,“极难和基金经理们说这是你一辈子的事业”。管理巨大财富的职业经理人,因为缺乏激励,往往轻易做出两种选择:职业操守好的,选择功成身退,去做“属于自己的事业”,比如华夏基金王亚伟;职业操守差的,利用职权和内幕信息非法牟利,比如华安基金韩方河。
  要从公募基金全身而退,也是门艺术。通常,公募基金全部有国资背景,经理人和股东之间,既是雇佣关系,也是组织关系、领导和被领导关系。基金经理取得的巨大声望,是“组织给予的荣誉”,假如处理不好和“组织”的关系,妄图单飞,某种程度上是“不听话、背叛组织”。交银施罗德前任基金经理李旭利,跳槽后遭离职审查并移交司法部门,可能就是组织对“公转私”基金经理的一记“杀威棒”。
  很显然,公募基金行业中“资本”的地位强势,经理人和股东之间的博弈,总是以前者失败告终。股东和经理人间的明争暗斗,资本常会仗势摆弄经理人,经理人也会利用职权糊弄资本。所以,我们难有勇气说支持哪一方。
  资本和经理人的关系,是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的产权托管。在西方200多年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本不停聚散,产权全部者和经营者逐步一分为二,资本的地位也逐步由强转弱,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股权不停分散,一股独大的资本话语权变得罕见。
  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但伴随时代发展,科技创新、信息和人才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不停增强,资本的地位逐步转弱。所以,在当代企业治理中,资本和经理人的关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同时也相互制约。
  经典的例子如美国通用电气,这家企业于1876年由创造家爱迪生创建,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爱迪生家族在企业的影响微乎其微。谈及这家全球最大的企业之一,大家通常不知道最大股东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