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孔子的教育信仰-孔子名言100句和解释.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孔子的教育信仰-孔子名言100句和解释.docx

上传人:非学无以广才 2021/3/7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孔子的教育信仰-孔子名言100句和解释.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孔子的教育信仰:孔子名言100句和解释

  一、孔子教育信仰的内涵  孔子的教育信仰就是孔子对教育的崇尚和追求。孔子自述“学不厌,教不倦”,一生志学致道,从教四十余载,只为培养君子仁人,实现教育救世。她把教育提升到了拯救世道沧桑的高度,还给予自己“拯救者”的使命和责任,勇于担当、乐于担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无?”为了传道救世,她鞠躬尽瘁、死以后已。
  “性相近****相远”之人性观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的基点,她正是看到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意义,才做到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创了平民教育之先河,取得了教育上的伟大成就;“大同”“小康”之社会理想是孔子对教育价值认识从人到社会的延伸,“讲信修睦”“修道致和”,教育不但能够育人为善,也能够协和社会,谋天下大同。这是孔子对教育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也是她对教育意义高度认同的表现,更是她对教育事业主动追求的一个目标和驱动;“君子”“仁人”是孔子的教育目标。孔子要培养的是含有完整人格、并能行仁致道、实现“大同”的君子。“仁”是君子人格的关键,礼是君子的道德规范,义是君子的价值取向,知是君子的智慧能力,中庸是君子的处事标准;“修己”“立人”表现了孔子的师德修养。为了培养君子,实现教育价值,孔子先从本身的完善做起,修己之德,具有为师学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安贫乐道,献身教育。同时她主动钻研立人之法,确立科学的教育标准和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
  二、孔子教育信仰的形成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经过孔子的一生年谱,我们能够发觉,教育信仰在她心中的位置,伴随她的人生境界是逐步提升的。
  ,好古敏求——孔子教育信仰萌芽阶段
  孔子出生鲁国,西周文物典籍保留比较完好,这么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她“志于学”和树立人生楷模提供了好条件;孔子幼年时就对“礼”表现出浓厚的爱好,孔子母亲也重视家庭教育;孔子的先世原是商代王室,家族中多有救国名士,这对孔子志学、致道全部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孔子三岁丧父,幼年时的艰苦磨炼对她立志求学问道也有很大影响。
  ,学而不厌——孔子教育信仰初步形成阶段
  孔子自述说十五志于学,这一志向的稳定建立,是她对教育认同的首要表现。十六岁时,同时代人物子产在郑国铸刑书,以“礼”“法”救世,是孔子学****的一个楷模;十七岁时发生的阳虎事件对她也有很大打击;二十岁左右她曾两次出仕,但只是“会计当而已矣”,“牛羊茁壮而已矣”,她依然以学****为主,可见孔子是志于学而非志于仕。孔子一旦确立了志学之向,便学而不厌。她学****首先是为完善自己,修己以后安人。生命和学养并进,同时以学会友,共同长进,乐在其中。
  ,诲人不倦——孔子教育信仰确立阶段
  孔子自十五志学以来,学无常师,有闻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到三十岁时卓然有立,即三十已能达成知“礼”知“道”的程度,能依“礼”而行以致其“道”。[1]同时据记载她三十设教,有教无类,诲人不倦,这是立人。三十立教,投身教育,未尝无诲,这是她对教育高度认同的表现。她曾这么自谦:“若圣和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