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归化-异化--归化异化翻译举例.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归化-异化--归化异化翻译举例.docx

上传人:业精于勤 2021/3/8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归化-异化--归化异化翻译举例.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归化?异化?:归化异化翻译举例

  摘要归化和异化一直以来成为尤其争论的焦点。有些人认为归化是翻译的歧路;有些人认为归化不能达成翻译和文化交际的真正目标,应该完全采取异化,显露差异;有些人认为中国的文学翻译应该是“从归化趋向异化”。笔者认为只有归化和异化的结合,才能做到更加好的翻译。
  关键词归化;异化;文化差异
  多年来,学术界就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问题展开了剧烈的、有现实意义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就是翻译是采取归化法还是异化法。有些人主张翻译应以归化为主,有些人则认为要以异化为主。中国自古以来,归化法占主导地位,而伴随全球化的发展、经贸和文化往来的加强,异化法逐步显示了自己的优势。归化和异化各有利弊,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用于详细的翻译实践中,才能推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一、归化翻译
  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 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两种路径:“一个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读者去靠近作者;另一个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作者去靠近读者”。[1]她在这里只是描述了这两种方法并没用专门术语来命名。1995 年,美国著名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中将第一个方法称为“异化法” , 将第二种方法称为“归化法” 。概括而言,归化法是要求译者向目标语读者靠拢,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示方法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奈达也提倡以读者为中心,提出读者反应论,无疑是归化法的代表人物,她提出“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认为最好的翻译听起来应不像是翻译。奈达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一文中认为对于那些终年未见过雪的居民而言,“white as snow” 能够用 “white as frost”或“white as egret feathers”或“very, very white”等等来替换,目标只是让译入语的读者了解,起到传输信息的作用。归化翻译确实给读者带来极大的便利,读者读起来毫无不顺感和阻距感。比如:
  timid as hare 胆小如鼠
  a dog’s life 过着牛马一样的生活
  may always possess merits which make up for everything; if he loses on the swings, he may win on the ,失之东隅的,她能够收之桑榆。
  was limp as a dish rag. My back felt as though it has been beaten with ,脊背疼得仿佛被钢丝抽过一样。
  不过,归化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交流,抹杀了异域文化的特色。比如:“她认为阿Q这回又遭了瘟。”有些人把它译为译为“They were sure that Ah Q had met his Waterloo.”读者可能就会问道:中国的阿Q怎么会碰上外国的“滑铁卢”呢?再如:“Talk of the evil and he is sure to come.”有些人将此译为“说曹操,曹操到”,中国读者看到会误认为西方文化中也有曹操。
  Venuti 曾就归化做过叙述:“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取流畅地道的英语进行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