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枣花之恋 花之恋.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枣花之恋 花之恋.docx

上传人:梅花书斋 2021/3/8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枣花之恋 花之恋.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枣花之恋 花之恋

  又到了枣花盛开的季节。   枣花开在初夏,米粒大小,色白微馨。比之牡丹、月季的富丽,玫瑰、米兰的芳香,枣花几乎算不得花,只是一个果蕾。即便如此,枣花并不自卑,仍是浓烈、繁茂地开着。30多年前,并不爱花的我,却对枣花产生了一个深挚的感情。
  枣树耐干旱,大多在瘠薄荒漠的土壤上生长。50年代中期,在我就读的西北师范学院,宽广的校园里有一片枣树林。学校所在的十里店,是兰州市郊的果菜区,干旱的山丘上枣树很多。当初,学校只有极少几栋楼房,学生全住在干打垒的土平房里,食堂、书亭、商店也全是平房。学****生活条件全部较差�但老师、学生的教学热情全部很高。学校就像荒漠上的枣林,不畏艰苦,蓬勃生长,充满生机。枣树生命力强,不仅能在干旱地带扎根,而且能结出累累果实。要求少,贡献多,很有点奉献精神。这如同老师的职业。大约出于这种对枣实、枣树的认识,我对枣花产生了一个隐隐的恋情。一天,同班几位兴趣文学创作的同学在枣林漫步,由国花、市花谈到校花,我提出把枣花看成校花,得到一致赞同。即使未进行全校公决,也未载入校史,以花喻志,以花达情,枣花深深印进我们这群莘莘学子的心灵。
  1956年,国家第一次发出“向科学文化进军”的号召,动员在职干部、现役军人报考大学,迎接新中国的建设高潮。我们班上的大部分同学是调干生,来自五湖四海,以南方人居多,有几位是广东、海南人。当列车进入甘肃境内,接连穿过一个个山洞,驰过一座座光秃的荒山时,风沙遮眼,干燥扑鼻,我们却并没有苍凉、失意之感,有的只是建设的热望,报国的情怀。因此,一踏入校门,即使没有优美的环境,极少有当代化的教学设备,但大家仍是情绪高昂,充满期望。我们对校园的一草一木全部满怀***,把山坡水塔、跑道白杨、教授楼的灯光、生物园的温室全部编入校园“八景”:“水塔晨曦”、“球仪生辉”、“核树垂荫”、“枣林夕照”、“夜窗映月”、“艺苑琴韵”……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读师范的学生,大致有两大特点。一是家境贫寒的较多,国家包吃,包穿,助学金较多,能够顺利读完大学。二是部分学生因为受“家有三斗粮,不妥孩子王”的旧观念影响,不安于老师职业,学文的多想经过文学创作另谋出路,全部有自己的作家梦。在当初的社会风气中,师范院校要比一般大学矮一截,牌子不亮豁。因此尽管我们这些调干生在入学前,全部在工作岗位受过几年革命教育,比之xx考虑问题比较实在,但青年人毕竟充满浪漫诗情,对读师范很有点委屈的情感,很有点看不起平凡的师范教育。然而奇怪的是,不情愿归不情愿,对自己的母校全部很热爱。可能是出于“儿不嫌母丑”的天然情感,大家全部十分重视维护母校的荣誉。我们以西北师范学院前身是在抗日期间西迁的原北平师范大学而骄傲,以西北师范学院是甘肃的第一所国立大学而自豪,以汉字系、历史系、教育系拥有众多全国著名教授而欣慰。这种自然的情感,比进校第一课的热爱师范教育更为入怀入情。有些同学自卑,进城上街不愿佩带校徽。我们约了一群同学,一律礼服新衣,把校徽堂堂正正别在胸前,雄赳赳地到兰州城内兜风,还到女中转了一圈,引得女生投来喜爱的眼光。即使幼稚,但对我们安于师范学****热爱师范教育,不无好处。世上很多感情的转化,往往是在这种不自觉中发生,以至影响人的一生。
  大学比之中、小学的新鲜感,是规模大,设备好,设有选修课,有些课程要合班到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