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
森林病虫害被人們称为“森林的火灾”,它的危害越来越引发社会的关注,林业战线工作者为之做着不遗余力的探索工作。作为基础林业工作者,在多年的实际工作和研究中逐步探索和认知了部分这方面的知识。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进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连续发展含有十分主要的意义。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很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和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部分成绩,不过仍有很多缺点,如缺乏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连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连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因为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进,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尤其是伴随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路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关键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础全部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們 的育种速度。加之有关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乏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连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难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连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连续治理”、“森林保健”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升森林本身的调控能力和抵御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应逐步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剪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含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升其自我调控病虫灾难的能力,利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多种方法,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收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成连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含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方法,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步替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难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相同主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收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成连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方法,发明抗性树种,并依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连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所以,森林及树木病虫灾难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控制技术是实现中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以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连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相同主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难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相同主要的目标进行造林。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