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 设进程,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从明年开始,用年时间, 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广大干部 群众要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 主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全市全面和谐发展。
(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 设的必然要求。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制约了全面小康 社会建设步伐。为此,中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五个统筹” 之首,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 "两个趋向”的科学论断,党的 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 程中的重要任务。经过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 市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速农村建设 发展的能力和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 展的规律,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 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不断提髙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我市绝大部分区域是农 村,绝大多数群众是农民,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精神,践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很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好、发展好、 维护好农民的利益。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激发农村发 展活力,优化农村发展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 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 实践,也是各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全省首善之地的必然 要求。加快推进“两个率先”、“两个前移”,建设全省首善 之地,是我市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社会,仅有城 市发展远远不够,必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开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 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改变城乡发展不和 谐状况,必将为建设全省首善之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切实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实施原 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 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 神,紧紧把握建设全省首善之地的总要求,以推进农村全面 进步,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服务管理水平、农民生活水平
和文明程度“四个提升”为目标,以''五大建设”为重点, 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四级联动、整体推进,实现农村物质 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统一,经济、 社会、自然与人的发展相协调,把我市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 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 新农村。
(二)实施原则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 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自然生态与人的发展同等重视, 正确处理农村建设发展中的各种关系。既要注重加大对农村 的公共投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条件,又要毫不动摇地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富裕程度作 为重中之重来抓,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自我建设的活力和后 劲;既要提髙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农村硬件设施建设,又要 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农民教育,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增强群 众的民主法制意识、科技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2•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原则。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对 城中村、园区村、城镇驻地村、山区滩区村,立足实际确定 建设内容和标准,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政策措施,不搞一刀切。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全面动员发动、各乡镇 (街道)村全面展开的基础上,每年确定一定数量的村实行
重点扶持,全方位建设,集中突破,以点带面,促进全市新 农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髙。明年率先实施“十百”工程,着 力抓好XX个示范村和XX个建设村,为其他村庄树立样 板,提供借鉴。其他村庄要不等不靠,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及早展开各项建设工程。
群众自愿原则。要确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 位,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坚持依靠群众、 发动群众、支持群众,尊重农民意愿和对项目的选择,充分 调动农民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激发农民自主、自强、 勤勉、互助、奉献精神。凡是群众迫切要求的先建、早建; 凡是农民不认可的项目,不能强行推进;凡是农民一时不接 受的项目,要先试点示范,并讲明政策规定,严格民主程序, 让农民逐步理解接受。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建立项目扶 持、市级补助、乡镇配套、村集体补贴、村民投入、社会投 资“六位一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规划先行原则。新农村建设要以全市村镇建设整体规 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