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6
文档名称:

清末民律修订的分析研究.pdf

格式:pdf   页数:10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清末民律修订的分析研究.pdf

上传人:dp4537 2016/5/2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清末民律修订的分析研究.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末民律修订研究(中文摘要) 清末修律以及近代法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传统中华法系的解体,是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开端,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大清民律草案》的起草是清末修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事法律法典化的第一次实践,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民法典的诞生,开辟了我国民法近代化的道路。近年来清末民初的立法研究始终是个热点,有关清末修律的论文论著章并不少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清末修律中民事立法的研究却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许多内容也有待完善、梳理。本文主要从六个部分围绕着清末民律的修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古代有无民法的探讨,认为中国古代不存在近代意义上的民法,但确实存在民法的事实并且详细论述了它的存在形式。第二部分,分析了清末民律修订的主要原因。在这一部分,笔者并没有机械地套用马克思原理,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另辟蹊径,从清末新政产生的新阶层(绅商阶层和新型知识分子阶层)的推动作用中寻找清末民律修订的原因,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解析了清政府修订民律的原因。第三部分,介绍了民律修订的背景以及清末修律的主要机构——修订法律馆。论述这一部分的目的主要是为文章的下一部分打下铺垫,介绍民律的修订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以及在什么人的主持下进行的。第四部分, 全面分析了清末民律修订的过程。以时间顺序用史料详细梳理清政府组织修订民律的过程,。尽可能客观地再现当时的情况。第五部分,介绍《大清民律草案》的内容,分析“《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并对《大清民律草案》做出评价。《大清民律草案》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结构体系,吸纳了近代民法原则,内容上具有资本主义特色,但是它的身份法部分却依然没能摆脱封建宗法制度的束缚,始终为以后的学者们所批判。解放前以及建国后学术界对《大清民律草案》的均有评价,但是大部分都过多地强调了它的缺点而对它的进步性却多有疏忽。笔者在指出《大清民律草案》不足的同时也分析了其历史进步性,给予了《大清民律草案》相对公允的评价。第六部分,论述了与清未民律修订相关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清末礼法之争,另一个就是法律移植与本土化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看似与《大清民律草案》的编订无直接关系,其实不然,礼法之争直接影响了《大清民律草案》后两编的起草,是后两编看起来与近代法学理念想脱离的直接原因之一。而处理山东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好法律移植与本土化的关系问题更是《大清民律草案》给予后世立法的重要启示。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订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在这种情况下,中外历史上民法典的起草与颁行的历史借鉴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了。《大清民律草案》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草案,它的起草过程对于目前民法典的编订无疑有着历史的启示作用。关键词:清末新政清末民律修订《大清民律草案》分类号: 2 山东师范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Research on theRevision oftheCi订ILaw from 1901 t01911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themodem legalsystem and thelegal reform inlateQing dynasty marks thedisintegration oftheChinese Legal isthebeginning of themodernization ofchinese legalsystem,which is alsoan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ofthe CivilLaw isanimportant part oflegalreform in thelateQingdynasty,and the firstpractice intheCodification ofChinese Civil Law,which marksthe birthofthefirstcivillaw inchinese history andopens up away ofthemodernization legislative research ofthelateqing andearly republic period is ahotspot over recent years and thepapers inthisfield are notrare. But,due tovarious reasons,it isstill aweak linkconcerning therevision oftheCivil Law in lateQing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