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漫威下一个十年对话-下一个十年.docx

格式:docx   大小:24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漫威下一个十年对话-下一个十年.docx

上传人:读书百遍 2021/3/9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漫威下一个十年对话-下一个十年.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漫威下一个十年对话:下一个十年

  对话:下一个十年
  张永和  周 榕
  理,包含怎样使一个团体保持长久的、爱好浓厚的、既敏感又热情的工作状态。
  现在回头看十年前工作室初创时期,因为自己教育背景的局限、经验的缺乏,对于实践经常一个简单的态度:“拼”了。尽管也勉勉强强地盖起来部分房子,也受到了部分关注,但对怎样再上一个台阶,把工作干得更加好却胸中无数。以前的工作室靠近于一个无组织状态,成为上一个台阶的阻力。假如工作室的组织没搞好,在长久工作的压力下,敏感会被磨掉,热情也会消褪。现在看以往工作室那种有勇无谋的做法,不是一个可连续发展的模式。“很建筑”转型的想法,大抵于此。
  周榕:工作室胜在活力和发明性,却失之于散漫和业余;而事务所胜在效率和职业性,却失之于刻板和类
  摘要 经过2003年岁末的内部制度改革,“很建筑”从创始早期的个人工作室,成功转型为一个强调资源组织和团体工作的建筑师合作人事务所,愈加全方面、主动、高效地投入建筑实践,以应对下一个十年中国建筑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设计工作室  建筑事务所  资源组织  团体工作Abstract: Through the internal system renovation at theend of 2003, Atelier FCJZ successfully transformed from a
  型化生产的惯性;这似乎是我国外建筑实践的组织者们所必定面对而又不易取舍的两难选择。
  张永和:我原来脑子里对于建筑实践也有这么一个“黑白模式”,即大企业和工作室截然对立。我原来在美国大学里教书,那边的教授们几乎人人全部倾向于工作室模式。带着这么一个对建筑实践的认识,回国后我也选择做工作室。
  不过十年以后,中国的现实却远不是这么一个情况。我国很多私营事务所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设计院没有什么不一样,大企业和小事务所的操作也没什么不一样。现在看起来,以规模或形式来划分工作状态及产品的想法是很天真的,区分的真正关键在于进入建筑实践的立场。只要“很建筑”能够坚持自己进入建筑实践的立场,在组织形式上不论大企业或工作室全部有可能,也有可能是二者之间,可能是除中国以外国际建筑界全部不常见的组织形式——总而言之是一个带有很强研究性的建筑实践场所,发展成大企业就是大企业,是事务所就是事务
  personal studio, lasting since it founded, to a partnershiparchitect office focuses on resource arrangement andteamwork, and developed its architecture practice morediversely, actively, and efficiently to face the opportunitiesand challenges the Chinese Architecture will encounter inthe next decade.
  Key Words: Design Studio  Design Office  ResourceArrangement  Teamwork
  张永和:“很建筑的中国十年和中国建筑的很十年”研讨会基础上能够看作是一次回顾和总结,着眼点在过去。其实,“很建筑”的未来十年将怎样发展,可能更令人感爱好。
  周榕:2003年对于“很建筑”来说,是含有特殊意义的年份。首先是在十年这一个长时段上的自我检省和整理,甘苦回味,冷暖自知。更主要的是“很建筑”在2003年末进行了十年来最重大的内部制度变革,从一个个人色彩浓厚的建筑师工作室,转型为组织严密的合作人制的建筑师事务所。作为“很建筑”的创始人,能否谈谈这一转型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张永和:首先从我个人来说,以前几乎没有什么实践经验,其实是很平面地看待实践,认为实践就是简单地搞设计。设计的优劣无非是有没有一个所谓清楚的好
  周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所,无所谓。
  其实,“很建筑”的转型就是为了做一个中国实践。尽管“很建筑”这种工作室的形态开中国建筑的风气之先,但并不是一个对号入座、非此即彼的套用某种现成组织模式的问题,最终还是要经过产品表示一个实际有效的态度。
  周榕:怎样打破现有的“黑白模式”,将studio的活力和office的效率结合在一起,确是“很建筑”在未来的组织建设中必需要考虑的问题。其实,工作室的模式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病,那就是主持建筑师个人化的痕迹太重,相对抑制了团体的能动作用,从长久看,工作团体的活跃性和稳定性全部会受到影响。我国外明星建筑师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