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廊坊市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卷.doc

格式:doc   大小:1,105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廊坊市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卷.doc

上传人:165456465 2021/3/9 文件大小:1.0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廊坊市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卷.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廊坊市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2015高一上·安庆期中)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刚刚过去的亚运会上,活跃着我国100多家新闻媒体派出的500多名记者,这与1982年时仅有十几家单位的几十名记者前去采访不可________。
②作为派拉蒙重金打造与《变形金刚4》________的好莱坞巨制,《忍者神龟》获得如此之高的期待亦是情理之中。
③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决不容许分割,两岸之间属于一个中国内部的相互观光交流,怎么可以与外国________ , 也要求双方签订一个“国与国”之间的协定呢?
A . 相提并论  等量齐观   同日而语    
B . 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  等量齐观    
C . 相提并论  同日而语   等量齐观    
D . 同日而语  等量齐观  相提并论    
2. (2分) (2017高一下·静海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新西兰毒奶粉事件发生后,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新西兰政府对恒天然的调查确保在公开、公正的环境中进行。
B . 中国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加大了惩治***的力度,查处了一批不法分子,包括某些原先位高权重的***分子,这表明中国的事情完全可以在中国得到解决。
C . 虽然情感生活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但谁又能否认它不是我们整个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D . 这家公司的利润近三个季度来一直下滑,根本原因是公司经营理念落后,产品质量下降造成的。
3. (2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               。            ,              ,               ,               。                  ,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得很远。
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③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A . ⑤①②④⑥③    
B . ②④⑥⑤①③    
C . ②⑤①④⑥③    
D . ⑤①②③④⑥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1分)
4. (6分) (2019高一上·鸡西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环境美学应该说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有人就有环境,有环境必然有环境美,有环境美就意味着环境审美观。长期以来环境审美之所以较少被人们谈及,不是因为它不存在,而是它为别的论述特别是为自然审美观所代替。准确地说,环境审美隐含在自然审美观之中。
渔猎文明时代,人们逐水草而居,对关涉人类生存的自然界已有强烈的自觉意识,但这个时代只能说是环境意识的萌生期。人类的环境意识是在农业文明时代建立的,因为有了农业,人们才定居下来,才有了家。农业文明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生产与生活紧密联系,农民居住在田园,生产在田园。家庭人员不仅担任着不同的生活角色,也担任着不同的生产角色,这些不同的角色均是不可少的。农业文明时代的环境审美意识体现出了一种原始的生态平衡的意味。
工业文明的建立是由农民走向城市开始的。人类的主要生活环境由农村转为城市,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大不相同,这种文明培育的环境审美观念只能建立在以建筑为主体的城市景观上,而不再是兼具田园风味的自然山水景观。对于这种环境,进入城市的农民们在日常生活上由不适应到适应,在审美情感上由惊奇到赞美。而随着工业文明弊病的逐渐凸显,人们与这个主要由钢筋混凝土组建成的人工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日常生活上不再适应,审美情感上则转为厌恶甚至诅咒。人们渴望着新的文明,这个文明至少在观念上也部分地在实践上出现了,它就是生态文明。人们同时也在渴望着新的环境审美观——生态文明的审美观。
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强调审美的一种重要性质:生态与文明的共生。从总体上来看,人类仍然在向自然索取资源,但这种索取增加了一项重要的内容与意义,那就是同时在对自然回赠,具体来说,就是力促自然生态平衡的修复与维持。现今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共生,两者相互作用,相互生成:一方面自然满足人的需要,表现为自然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