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老师脱贫攻坚心得体会.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老师脱贫攻坚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非学无以广才 2021/3/9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老师脱贫攻坚心得体会.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老师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教育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篇一:
  “教育扶贫”是斩断贫困“代际传输”的主要方法,其根本在于“精神扶贫”。它不是简单的对扶助对象“授之以鱼”,更多的则是“授之以渔”,引导受助者寻求造成贫困的根源,激励她们树立改变落后面貌的思想,提升教育文化素养,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致富。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辅助”作用大于了脱贫的“扶助”效果。
  但实际工作中,部分人对“教育扶贫”的了解失之偏颇,将“教育扶贫”形式化、表面化。为了追求短期政绩,给自己脸上贴金,往往采取“过节送礼、寒冬送衣、捐书捐物”的方法,让受赠者感恩,表面上能解燃眉之急,“立竿见影”,实则忽略了扶贫的根本在于激发贫困群众的内在动力。
  某校为落实落实对中职生的“教育扶贫”,大搞春季招收职业高中学生工作,也对招收的农村中职学生按国家政策实施了无偿,享受了国家助学金,但却忽略职业技能培训,放松学生思想教育,不中职校学生难以学到一技之长;更有甚者,把学生作为劳动力输出,赚取中介费。到统计“教育扶贫”数据时,将减免中职生学费、给中职生发放国家助学金作为管理者的政绩,重视了“扶助”而忽略了引导,让老百姓对职业教育丧失信心。
  “教育扶贫面子工程”的另一表现是对农村村建远程教育设备的投入和村建图书室的捐赠。诚然,远程教育设备的有效使用、农家书屋的适时开放能让边远农村享受到精神食粮,能扩大贫困户的知识面,拓宽她们的致富路。不过,假如对投入的设备和捐赠的图书不能有效利用,而只在上级检验时拿出来做做样子,这么的投入不只造成物质上的浪费,还给村民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还有部分地方,对贫困地域学校投入大量试验器材、图书资料,但因为学校教学人员的不足或学校硬件设施的缺乏,只能造成器材和资料的闲置。有的村小教学点专业老师缺乏,便由中心校指派老师“走教”;部分学校对不能正常入学的“三残儿童”实施“送教上门”,但对“走教”和“送教”的老师没有建立激励机制,教学人员只图完成任务,“走教”“送教”流于形式,校长在上级检验的时候“面子”有了,还可能被上级表彰“有创新”,但这么的“扶贫”没能从根本上处理农村边远地域教育的贫困,这么的“扶”不能很好的将“辅”贯穿于扶贫过程,所起作用是很小的。
  “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要让专业人员对她们悉心教导,让贫困者树立脱贫致富的意识,掌握脱贫致富的本事。它更不是面子工程,而要求我们真抓实干,只有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才能使贫“脱贫攻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教育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篇二:
  改革开放以来7亿农村人口成功脱贫,有力证实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优越性,但到2021年实现“两个确保”,仍然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拿下的战役。为何这么说?一是实现到2021年六七千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每十二个月减贫1000多万人;二是脱贫攻坚先易后难,越往后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三是让数千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据测算,未来每十二个月需要投入2021多亿元;四是农村新的贫困人口还会出现,因灾、因病、因学返贫情况还会时有发生;五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部分农民因丧失工作重新陷入贫困。
  全部这一切全部说明,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需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