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董如超,一起唱响故乡的歌-有关故乡的歌.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董如超,一起唱响故乡的歌-有关故乡的歌.docx

上传人:读书之乐 2021/3/9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董如超,一起唱响故乡的歌-有关故乡的歌.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董如超,一起唱响故乡的歌:有关故乡的歌

  “文艺教导要反应各个行业和人群的特点,让她们唱属于自己的歌”  “长长的北回归线上,有我那可爱的故乡,在这富饶的土地上。漂亮的鸳鸯江在日夜歌唱,日夜歌唱……”  一曲《啊!故乡的鸳鸯江》道不尽董如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这位原梧州市群众艺术馆文艺教导部主任、著名歌唱家,除了用歌声倾诉她对故乡和人民的热爱之外,更是前后创作了《放排歌》《西江水》《上茶楼》等极具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歌曲,在广西地域经久传唱。
  董如超不但是一名歌唱家、作曲家,更是一名群众艺术工作者。在群众艺术馆工作二十年中,她指导成立了红领巾艺术团、群艺合唱团,为上百家基层团体各类文艺比赛和演出做过义务教导,指导的各类节目在省市级文艺活动中广受好评,她本人还曾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优异老师奖。
  由成名已久的独唱演员改行做一名一般的群众艺术工作者,她以为值得吗?董如超的回复极为肯定:“我以为这是正确,是好事。对个人而言,经过群众文化,我认识社会上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很多好友,丰富思想。对社会而言,群众文化工作对社会有主动意义,能给人民的精神生活带去更多欢乐。”
  “业余选手”的文艺之路
  每当回想起儿时,从事教育的父亲在闲暇时一字一句教自己唱歌的场面,董如超总是会满脸微笑。这是她对音乐的最初记忆。即使解放前的歌曲种类并不多,她能记得的也不过诸如《可怜的秋香》之类的几首小调,但那婉约的曲调却一直萦绕在她脑海中,冥冥中将她引入了艺术的殿堂。
  1960年,17岁的董如超从故乡贺州钟山县转学到梧州读高中。她惊喜地发觉,当地的艺术气氛异常浓厚,梧州市文化馆、歌舞团、广播合唱团会时常组织文艺比赛、节目汇演,这让喜爱文艺的她如鱼得水。
  她还清楚地记得,“中国第一男低音”、著名歌唱家李志曙曾来到梧州举行个人演唱会。第一次和歌唱大师如此靠近,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少年董如超在小小的剧场里深深沉醉了。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如饥似渴地模拟、练****声乐技巧,最终在1961年梧州市文艺汇演中凭借壮族民歌《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取得独唱一等奖,也让急缺新人的梧州歌舞团一眼看上了她。1963年初,董如超高中毕业后作为学员进入梧州市粤剧团,1965年调到市歌舞团,开始了五十余年的文艺工作生涯。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各地方文艺团体担负着为群众服务演出的任务。当初剧团里人才少,任务重,董如超需要很快适应工作。“每十二个月全部有一两百场演出任务,到梧州市各县,甚至广东、广西部分地方演出。我刚参与工作就被逼上台去,小合唱,话剧全部要演。”
  “文革”后,全国提倡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工农兵,体验生活”,歌舞团每到一个地方演出就要参加集体劳动。到梧州市郊区二十个生产队演出时,董如超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累的时候就唱歌解乏;到码头慰问工人演出时,她就做起搬运工,200斤的大米搬上搬下,累全部没法说……
  劳累并没有让董如超放弃对音乐的探索和思索,她开始尝试创作。她想起了《乌苏里船歌》,还有童年时常常看见放排工人将木材沿江放下的场面……
  “太阳红似火哟,富江泛金波,我引木排水上走,一程欢笑一路歌……”1972年,她和罗绍征共同创作的《放排歌》在自治区文艺汇演上一唱而红。除了自治区各市的广播电台不停播放以外,广西电影制片厂在拍摄电影《南疆舞台红烂漫》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