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三篇一年级数学工作计划
导语以下是为您整理的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三篇,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一篇
一、学生基础情况分析:
一年级(3)班有学生49人,(4)班也是49人。经过师生一学期的共同努力,绝大部分部分上课能够用心听讲,主动思索并回复老师提出的问题,下课能够按要求完成作业,含有一定基础的学习习惯,不过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学生上课纪律松懈,精力不集中,思想常常开小差,喜爱随意讲话,作业不能立即完成,常常拖拉作业,以致学习成绩较差,还需要在新学期里多和家长取得联络,共同做好这部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工作。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共六个单元和一个总复习,分别从数和代数、空间图形、实践活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数和代数
1.第一单元“加和减(一)”。是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降低了一年级上学期孩子们学习数学的难度。退位减法是一个难点,学生掌握比较慢,但同时也是以后竖式减法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介绍的:数小棒、倒着数数、凑十法、看减法想加法、借助计数器……这些方法中,孩子们喜爱用什么方法不统一要求,自己怎么快怎么算,不过要介绍这些方法。
2.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经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详细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详细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利用数进行表示和交流,体会数和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络。
3.第五单元“加和减(二)”,第六单元“加和减(三)”在“加和减”的学习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详细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深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含不进位、不退位和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依据详细问题,估量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处理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和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络。
(二)空间和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学生将经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一样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发展空间观念。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上学期立体图形到现在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经过动手做的活动,深入认识平面图形,七巧板是孩子喜爱的拼图,用它能够拼出很多的图形,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拼,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在第五单元以后安排了一个大的实践活动,即“分扣子”和“填数游戏”。意在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从依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发展到依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不一样方法的分类,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安排学生填数游戏,意在对孩子的口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训练,感受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关键
1.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详细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利用数进行表示和交流,体会数和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络。
3、学习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含不进位、不退位和进位、退位)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依据详细问题,估量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处理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和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络。
(二)教学难点
1.20以内退位减法。
2.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四、教学目标:
(一)情感和态度:
1.在现实的情境中了解数学内容,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处理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取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经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取得数学知识,初步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经过教科书里了解更多的相关数学的知识,体会数学是人类在长久生活和劳动中逐步形成的方法、理论,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体会数学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息息相关。
4.在老师的详细指导和组织下,能够实事求事地批评自己、评价她人。
(二)知识和技能:
1.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详细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利用数进行表示和交流,体会数和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络。
2.探索并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100以内加减法(包含不进位、不退位和进位、退位)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依据详细问题,估量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处理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和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络。
3.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一样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