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古代环境伦理原则评析
[摘要]中国古代,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系 列保护生物资源的环境伦理原则与规范,其中主要包括“成 己成物”、“万物平等”、"泛爱”、‘'取之以时”和''取之有度, 用之有节”等原则与规范。今天重新认识这些原则与规范并 转化为现代环境的保护原则和规范,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环境伦理原则;评析
中国古代环境伦理原则与规范是保证和维护中华民族 几千年生存繁衍和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天 重新认识这些原则与规范,并转化为现代环境的保护原则和 规范,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己成物”原则
天人兼顾,''成己成物”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环境伦理 原则,也是儒家一贯坚持的处理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则。 这里所说的"成己”主要是指成就自己的道德境界和人格理 想;“成物”是人在道德上、精神上"成己”的必然结果, 如果不能成物,就意味着人没有道德素质。在儒家学者看来, "成己成物”也就是"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 和''使万物遂其生”的过程,换一句话说,使万物“遂其生, 尽其性”就是“成物”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在这里,“遂”
有顺遂、因循、放任等含义。“使万物各遂其生”,用现代的 话语说,就是尊重一切生物的生命,放任它们自然成长、发 育、繁衍。“各尽其性”就是让一切自然存在物都完全成就 它们的自然天性,充分发挥它们的自然功能。古人认为这是 维护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根本原则,也是对"爱物”道德的 主要体现。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就提出了 “不夭其生,不绝 其长”的资源开发原则。荀子所说的“不夭其生,不绝其长” 就是不能人为地使动物和植物在幼小时就夭折,不能断绝动 植物生长的自然过程和繁衍后代。荀子认为这是保证百姓 "有余食”,''有余用”、'‘有余材”的根本条件。宋代王昭禹 也明确提出''遂其生,尽其性”的观点,并且把“遂其生”, 尽其性”提高到人类处理与万物关系的"道”,即法则的高 度,认为人类不仅应当使万物''遂其生”,而且应当“尽其 性”。“尽物之性”是《中庸》的作者较早提出来的,他认为, 圣人尽己之性,可以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可以尽物之性; 因此,圣人能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朱熹诠释说:万物 之性命"一个原头,圣人所以尽己之性,则能尽人之性、尽 物之性,由其同一原故也,若非同此一原,则人自人之性, 物自物之性,如何尽得”。显然,他认为,人性与物性同本、 同源,具有同一性,这是''尽物之性”的前提。朱熹还解释 说:''能尽之者,谓知之无不明,处之无不当也。”也就是说, 穷尽万物之理,恰当地处理与人、与物的关系,就是尽人、
物之性。儒家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的实质就是人、 我兼顾,人、物兼顾,''成己成物”。儒家提倡的“成己成物”, 使万物“遂其生,尽其性”的思想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 然的关系,具有启迪作用。人类不可能脱离地球生态环境的 食物链环,人类要生存必然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要改 造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界不仅不会自发地满足人类的生存需 要,而且在许多时候往往作为一种有无穷威力的完全异己力 量与人类相对立,如地震、海啸、干旱、洪水等等。因此, 在人与自然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