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红烛照深山.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红烛照深山.doc

上传人:好好用的文档 2021/3/16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红烛照深山.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红烛照深山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大别山横卧中原,崇山峻岭,绵延千里。
  这是一片风云际会的红色沃土,这是一方彪炳青史的革命圣地。在这里,传奇般的革命史诗与瑰丽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
  然而,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上交通不便,形成了山区教学的独特模式――一个个单班教学点零散地分布在大山深处。在这里活跃着一个特殊的人群――常年坚守在深山里的山村教师,他们把青春和梦想倾注于山村教育,无怨无悔地燃烧着自己的热情。三尺讲台上,他们默默奉献,就像大山深处的一盏烛光,默默地照亮着孩子们前进的道路……
  教师节前夕,本刊记者来到大别山腹地的金寨、霍山两县,感受这些“深山红烛”们的生活。
  
  陈万迎:一个人的精彩
  
  “哦……哦……哦……”稚嫩的喊声穿越起伏的连山,在山间回荡,震击着陈万迎的耳膜。每听到喊声,陈万迎就知道孩子们已经到家了。他转过身往回走,落日的余晖把周围一座座小山渐渐淡没,最后成了一个个缥缈的山影。
  陈万迎慢慢走向山脚下那间破旧的小屋――代坳小学,余晖把他那本不算高大的寂寞身影拉得老长,直至消失。
  不一会,那间土墙瓦顶的小房里,便传出了悠扬的笛声,和着潺潺的溪流声,随着轻轻的微风,周围的山水也跟着灵动起来。而灵动的不仅是这里的山水,还有这里的孩子。
  今年7岁的小红是代坳小学一年级学生,每天早上6点,妈妈就起床把她的午饭准备好,然后从5公里外的家里把她送到距代坳小学两2公里处,陈万迎每天一早就等在那里接他们上学。送到这里的还有其他三个小伙伴。山里起早干活的村民每天都能看到这样一个景象:陈万迎背着一个孩子,手里拉着一个,后面还跟着两个,有说有笑地一同向着朝阳走向学校。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周一陈万迎都带着学生们举行升旗仪式,9个孩子一字排开,立正敬礼,唱着国歌,庄严肃穆地看着国旗冉冉升起。

  没有上课铃声,哨声一响,随着一声“起立”,一堂课就开始了。九个孩子端坐桌前,分列三行,语数课:二年级做作业,学前班看图画,一年级上新课,五分钟后,一年级做作业,二年级上新课,学前班学写字。一节课,这样“拉锯式”教学最少要搞三个来回。
  音乐课上,陈万迎一把二胡一支笛子几支歌,九个孩子围着他又唱又跳;体育课,他把孩子们带到平整的小操场上,用自制的爬杆、跷跷板、和孩子们一起做各种有趣的游戏。
  中午,陈老师又当起了保姆,为孩子们蒸饭,炒菜。然后一个个端到课桌上,这几张课桌又成了临时的餐桌。
  放学了,几个靠公路回家的孩子,他就叮嘱大一点的孩子带着小一点的孩子走。往大山里走的孩子,他就亲自送过去,直到看见孩子的家长才回到学校。
  年复一年,这样的日子,陈万迎已经重复了四年。
  
  主动“流放”深山
  2002年,原在代坳任教的老教师退休了。为了让这所特殊的学校保留下去,镇上考虑补充一名新教师。
  代坳教学点坐落在距金寨县城梅山168公里的天堂寨镇,创办于1951年,教育辐射面达9平方公里,担负着周围4个村民组孩子的教学工作,这里距最近的纸河小学也有3
公里多的路程,最远的农家达7公里。因此,在这个偏远的教学点,被当地教师戏称为“充军流放之所”,一直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头疼事,处于撤并不能,办又艰难的“两难”境地。
  此时,时任中心小学教师,年届52岁的陈万迎主动申请到代坳小学。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年龄大了,能耐得住寂寞,对类似艰苦环境的教学也比较有经验。没有豪言壮语,他就走马上任了。
  这是一所海拔1000多米的山旮旯小学,一间土墙瓦顶的教室,除了一块掉了漆的黑板,十几张单人课桌凳以外,只有斑驳的墙壁,屋顶大小不一的“天窗”,地上坑坑洼洼,不到50平方米的小操场上,长着野草堆着垃圾。
  陈万迎曾长年在教学点执教,天堂镇的几十个教学点他几乎都去过,对于这个偏僻的教学点他早有心里准备。他曾豪情满怀地跟同事说:“我的教师生涯画句号的地方就是代坳小学。”
  但对于一个习惯了中心小学那坚固的楼房和宽敞明亮的教室来说,这样的景象和环境,还是让陈万迎的心头一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