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友人的赠书(三篇) 挺然一倔竹一九八二年暑假,黑龙江省台办从省直几家单位抽调一些人,集中撰写介绍黑龙江省自然风物、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文章, 提供给海峡之声广播。彼时, 我在黑龙江大学中文系读大二, 与同系老师陈教授一起被抽调到位于松花江太阳岛上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疗养院参加撰写任务。陈老师是东北沦陷时期著名作家, 在系里开设了萧军、萧红研究的选修课。他没有与我们一起住在疗养院, 而是每天早上乘船从江南过江上岛, 晚上再乘船过江回到江南的住处。每天午饭后,我会与陈老师一起在岛上散散步, 他偶尔会谈谈哈尔滨沦陷时期的作家与作品,其中就谈到他的朋友萧军、萧红。对于东北沦陷区的作家作品, 我是进入大学时才开始接触、关注的, 为此, 我与同学专程到呼兰县访过萧红故居。其时, 去萧红故居还很不方便,我们在哈尔滨火车站乘火车到呼兰,下车后雇一辆毛驴车坐到城里, 然后才找到萧红故居。萧红故居并未开放,还是民居,里面住着人家。那次呼兰之行的直接收获,是催生了我的一篇散文《在萧红的故乡》,以此参加中国写作学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优秀作文征集活动, 并收入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大学生优秀作文选》一书。陈老师此时的介绍, 使我对东北沦陷区文学更为关注,后来,读了不少这方面的作品和研究文章。在我读过研究东北沦陷区文学的一些著述中,出自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毓茂之手的文章令我印象深刻。他的研究文章命题新颖、视野开阔、文笔流畅, 很适合我这个“文青”的口味。大学毕业后, 我报考过张毓茂的研究生, 研究方向就是东北现代文学, 遗憾的是我出差在外, 没有赶上考试日期, 错失了拜张毓茂为师的机会。之后结了婚, 我就再也没有离家求学的念头了。一九九三年夏天,我到沈阳组稿,联系了一下张毓茂老师。张老师已从辽宁大学到了沈阳市政府工作, 担任主管文化、新闻出版、民族宗教事务的副市长。他性格开朗、幽默风趣、声音浑厚,热情地与我交谈,并留我到沈阳市政府食堂一起吃饭。分手时,他赠送给我四部自己的著作, 其中就有《萧军传》。《萧军传》, 重庆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出版, 印二千五百册。书前刊有十二幅萧军照片及萧军妻子王德芬的短序。王德芬写道:“张毓茂同志是完成《萧军传》的第一位。五十年代他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上学时重点研究‘东北作家群’,为了追求真理、解除疑虑,曾冒险访问过身处逆境尚未落实政策的萧军。对他提出的关于萧军的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生活遭遇……等等方面的问题, 萧军都给予了热情诚恳的答复, 从此建立了师生般的友谊。”张老师五十年代就与萧军交往,在以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中成了严重“罪过”。“文革”十年, 他与萧军失去了音讯, 以为萧军会在浩劫中难以幸免。当他从我的老师陈教授知道萧军还活着, 马上与萧军联系, 经常去拜望“出土文物”般的前辈。以张老师与萧军的特殊友谊, 《萧军传》写得十分到位。萧军逝世后, 有人谓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倔强的灵魂”,张老师写出了这个“倔强灵魂”的生动侧面。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萧军完成了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修改了早期成名作《八月的乡村》, 润色了京剧新编历史剧本《武王伐纣》, 又把长篇小说《过去的年代》(第三代)续写脱稿。因哈尔滨“文化报”事件,萧军的作品难以公开出版。先是《武王伐纣》被人民文学出版社退回, 接着是《五月的矿山》和《过去的年代》也被退回。萧军怒气冲冲地跑去质问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