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pptx

格式:pptx   大小:1,447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pptx

上传人:wz_198613 2021/3/17 文件大小:1.4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ppt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节 儿童观与儿童文学审美创造
儿童文学的四种美学倾向:教育主义、稻草人主义、卢梭主义、与童心主义。
第1页/共21页
一、“教育主义”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审美创造
“儿童文学就是要教孩子们懂得他们非懂不可的事,懂得他们能够懂得的事,懂得他们愿意懂得的事,懂得可以让他们懂得的事。” ---贺宜
第2页/共21页
二、“稻草人主义”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审美创造
郑振铎在1923年为叶圣陶的短篇童话集《稻草人》所写的序言,标示了儿童文学“稻草人主义”的基本美学倾向:儿童不是生活在真实里,他们“需要知道人间社会的现状,正如需要知道地理和博物的知识一样”,儿童文学应当“把***的悲哀显示给儿童”。
它所强调的主要美学指向是:求真,孩子们同样需要懂得真实的社会与人生。
崇尚 “稻草人主义”的作家所追求的是直面人生、拥抱真实,注重社会批判的现实主义精神。
第3页/共21页
三、“卢梭主义”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审美创造
第一,顺应儿童。
第二,愉快原则。
第三,反对灌输。
“归于自然”
第4页/共21页
四、“童心主义”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审美创造
所谓童心,是指人“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就是人在幼童时期所具有的本色心性,即在未接受外物“异化”之前的自然纯朴、纯真无邪的心境。
“童心主义”是成年人看取人生的一种哲学态度,在“崇拜”童心的后面,有着种种殊为复杂的人生课题。
第5页/共21页
第二节 儿童/原始思维与儿童文学审美创造
第6页/共21页
一、“泛灵论”与儿童文学审美创造
“泛灵论观念”:认为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由于各种看不见的精灵而具有生命。
“把太阳画成笑脸,再添上两撇胡子,给气球画顶草帽,给小鸟在树杈上画间小屋。”
第7页/共21页
二、“人造论”与儿童文学审美创造
“月亮走,我也走;/我和月亮手拉手。/星星哭,我不哭,/我给星星盖瓦屋。”
第8页/共21页
三、“任意结合”与儿童文学审美创造
所谓“任意结合”,即不懂得事物的联系有其内在根据,把两件毫不相干的事物(或现象)按照主观意愿任意联系在一起。
第9页/共21页
苏联作家诺索夫的《幻想家》叙述两个孩子在一起编故事,其中有这样一段对白:
“有一次我在海里洗澡”,小米沙说,“忽然给一条鲨鱼撞上了。我锤了它一拳,它一口咬住我的脑袋,嚓地给咬断了。”
“ 你撒谎!”
“不,不撒谎!”
“那你怎么没有死?”
“我干嘛要死?我游到岸边,走回家来了。”
“你不是没有脑袋了吗?!”
“当然没有脑袋。我要脑袋干什么?”
“没有脑袋怎么走呀?
“就是这么走的。没有脑袋又不是不好走路!”
“那你怎么现在有脑袋的呢?”
“另外长的。”
第10页/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