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阿米巴读书心得
管理层了解到哲学是《阿米巴经营》这本书的的基础,因此决定 从贯彻经营哲学开始,试图让员工们先从认识上提升,达到“哲学共 有”。一时间,稻盛哲学和阿米巴经营的相关书籍、资料人手一份。
每天下班前后的一个小时,安排成“经营哲学讲座”学习分享时 间。
每天晨会,成了经营哲学的“考试”时间,对前一天大家的学习 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稻盛哲学的根基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确非常符合中国员工的口 味。
起初,员工的积极性很高,每次学习过后,还会做交流与分享, 进行热烈的讨论,有人甚至把书中的重点理论倒背如流。半年过去了, 每天的学习活动还在继续进行着,可是公司的效益并没有上来,公司 仍然在困境中挣扎,这与稻盛哲学里面讲的“员工物质和精神双丰收”
似乎不是一码事,每天的学习转变成沉重负担。员工开始抱怨不 断:“饭都吃不上了,天天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公司领导困惑不已,明明大家每天都说已经理解了“敬天爱人”、 “利他之心”,每天都在分享自己所做的努力,为什么企业状况还是 如此窘迫呢?
这个案例向我们呈现了阿米巴经营的误区之一一一饿着肚子谈 哲学共有。饿着肚子,即企业无法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如工资水平 比同行业低,员工觉得自己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等。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经营者的吝啬,可能是 企业确实效益不佳,但结果只有一个:员工不满。毕竟员工为企业工 作不是义务劳动,理所应当获取应得的薪酬。哲学,是抽象的理念, 属于精神层面。哲学共有,是将抽象的理念让人们理解、认同,进而 运用到工作中去,让思想真正影响行为。饿着肚子谈哲学共有,就是 在员工物质生活得不到改善的情况下,一味地从精神上灌输哲学理 论。
一、哲学贯彻以物质提升为基础才持久那么,物质和精神到底是 怎样的关系呢?当我们把物质看做金钱、生活资料时,物质与精神是 相辅相成的。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铺垫,精神生活是物质生活的升 华,没有人可以把这两种生活分离开来。任何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也不 可能只拥有完全的精神生活或是单纯的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的支持, 物质生活就是枯燥的;没有物质的支持,精神生活也没有存在基础。
所以,好的企业中,精神与物质是双丰富的。
现在,我们就能找出案例中的主要矛盾了,员工迫切想要提高物 质水平,而A公司的“哲学共有”过程无法让员工在短时间内看到 成效。
无法指导企业实践的经营理论是没有用的理论,同样,不能够落 地的经营理念也是没有用的经营理念。只谈理论不去实践,再有用的 哲学思想也只能成为挂在墙上的装饰品,无法为企业成长提供应有的 推动力。
只有理念在经营活动中得到运用并且真正产生业绩成果了,员工 才会逐步相信“原来哲学真这么管用,老总的话没错”。这样一来, 在哲学学习和实践运用中产生正向作用的循环提升,相互促进。而纯 粹学习哲学很容易会走入误区,开始员工觉得新鲜,时间一久大家就 疲倦了,也不相信了。
A公司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空谈理论,每天只组织学习哲学、
分享哲学甚至要求员工背诵,违背了 “精神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 哲学原理。公司本来就已经处于亏损状态,其员工学习M “稻盛哲
半年之后业绩仍无任何起色,员工感受不到学习哲学到底能带给
他们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仓虞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员工 连正常生活都无法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