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善”━━美之功利观.doc.doc

格式:doc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善”━━美之功利观.doc.doc

上传人:lily8501 2016/5/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善”━━美之功利观.doc.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善”━━美之功利观“美”视为“同意”,《论语·八佾》有语便是明证: 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也,未尽善也。”《韶》,传说是舜创作的乐曲,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书·益稷》),以其平和德音,不但使人闻之欢欣鼓舞,沉浸在美好的乐境之中, 而且“鸟兽化德,相率而舞”。孔子在齐国首次聆听《韶》乐, “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武》,歌颂周武王伐纣克殷的乐曲,又称《大武》, “朱干玉戚,以舞《大武》。”此乐有战争杀伐之声,眩耀武功,表现威猛雄壮之美。孔子对这两首乐曲赞美程度不一,宋代朱熹说: 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舜绍尧致治,武王伐纣救民,其功一也,故其乐皆尽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逊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诛而得天下,故其实有不同者。(《四书集注》) 美,偏重耳目可感的“声容”,即有形式之美;而善,是内容的一个重要属性。二者有内容与形式之别,有内外之别。进一步言之,有时善的并不是美的,传说中的黄帝之妻嫫母,齐宣王王后无盐氏(钟离春),都是大有才德而容貌丑陋;美的并不是善的,妲已、褒姒和夏姬等著名美女,都因品德不善而遭后人谴责,谓之“女娲”。可见“美”与“善”有时呈现出极大的反差,并不全是“同意”之义。一、道、儒二家“善”之观念比较在先秦典籍中, “善”有多种意义,《老子》五千言, “善”出现 52 次,第八章赋予“善”以丰富的内涵: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不是一般的善,而是品位最高的善,其品质就是如水滋润万物、养育万物而不逞功争名,用当今的话来说, “善”是“利他主义”,与“利已主义”相对,一般的人热衷于“利已”而厌恶“利他”,在老子心目中, “利他”近于天道, “功遂身退天之道”(九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七十三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七十七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八十一章)这种种“天之道”内涵,当然属于“上善”的范畴了。老子还就人的生存活动一连列出“七善”: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种句型是:以……为“善”。所谓“居善地”,即“居”以“地”为善。是说你所居之地位应该处下,而不应该高高在上(《荀子·儒效》: “至下谓之地。”又《礼论》: “地,下之极也。”), “居上”与“居下”比较,以“居下”为善,因为“高以下为基”(三十九章),在下者能兼容并蓄: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所谓“心善渊”,即是说人的心胸、怀抱以如渊之深为“善”, 胸怀浅薄者即不善,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十五章) 后来《庄子·齐物论》说: “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人的心地深邃而宽广,就能笼括天地,容纳万物。所谓“与善仁”,是说与朋友交,以有爱心为善,老子反对在政治领域鼓吹仁义,说过“大道废,有仁义”(十八章),但不反对人际之间有“仁”在焉,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三十八章),最高品位的仁爱之心是出自本性,与人交以爱心,无意为之而不抱任何利己的目的,不求回报,只是博爱而已。所谓“言善信”,即是出言以“信”为善,这是将“真”与“信”都纳入了“善”的内容。所谓“正善治”,是说为政治国欲行正道而不歪,那就要以行“圣人之治”而善, “圣人之治”是“无为而治”,“我好静而民自正”(五十七章), “治之于未乱”(六十四章),这就是“治”之善。所谓“事善能”,是说做什么事以量力能行为善,老子虽言“无为”,但其“无为”实是要求发掘、发挥人的内在潜能,那种潜能充分调动起来便“无不为”,其二十七章云: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此所言五“善”,皆指超凡出众之“能”,是人的精神、智慧、聪明所蕴含的能量,一般说的技巧才能也在其中,但如《庄子》中所描述的“痀偻者承蜩”,孔子问: “有巧乎? ”痀偻者回答: “我有道也。”老子所说的“能”,就是后来庄子所说的已经通于“道”之“技”,“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庄子·天地》)所谓“动善时”,就是说人由静而动,其动以适时合宜为善,他还有“反者道之动”(四十一章)之说, 引申言之,以合于“道”之周行往返而动者为善,用现代的话来说,顺从事物发展规律“动”,谓之“善”;违背规律而盲动,谓之不善。道家以老子为代表所言之“善”,就其本体意义而言,就是与道之“真”相融洽的另一重要属性,如果说“真”是“道”客观存在的一种显示(“其中有象……其精甚真”),那么, “善”便是“道”所蕴含的能动力量之源,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因为它有“渊兮,似万物之宗”之善。正是有“善”这一无形无状的内在能量,因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儒家学者对“善”之体认和解释,似乎没有老子那样深邃和形而上。“善”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