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党课心得1000字.doc

格式:doc   大小:66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党课心得1000字.doc

上传人:小雄 2021/3/19 文件大小:6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党课心得1000字.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党课心得1000字
以下是应届毕业生党团网为您准备的《党课心得1000 字范文》,供参考阅读。
【党课心得1000字范文一】
一、对党的进一步认识。
这次的党课学习,讲座人分别来自中科院、中都非常高。在他们的讲 座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到的知识,也理清 了一些原来自己对党认识中的误区。他们的精彩讲解,常 常赢得阵阵掌声,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我对 党的性质、纲领、任务和宗旨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尤其 是对党史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再学 习,使我更深刻的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使我更深深的感觉 到,中国共产党的确是一个伟大、光荣、优秀的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 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 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 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 国共产党党章从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党的根本宗旨,党 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对党的性质的概括。从这之中,以及 党课上生动的讲解之中,我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中
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它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 于一切,它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 为民作为同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它始终把 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是一个真正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党。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政治原则 和经验总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 次历史飞跃。而改革开放二十年间,我们党在理论上取得 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于中国实际相 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之后, XX大修改的党章中又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 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付出了巨大努力获得的极 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和人民进行新的历史创造的 科学总结,是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二、对中国国情的进一步认识
中国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地国家,是一个人口 众多、资源丰富、不断发展着的发展中国家。可以说,从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到改革开放,到现在的现代化建 设,中国每一步的发展,都是与党的领导分不开的。对中 国国情的进一步了解,也就是对党领导中国建设的进一步 了解。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共 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标明,许多 革命先驱,许多政党和政治派别,都没有找到国家振兴和 民族解放的出路。夺取政权需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建设 同样需要党的领导。正如XX同志在党的X X大报告中曾说 的,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 21世纪,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只有坚持 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是适应 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社会主义 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的。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民主社会主义的中国版。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成果。如果我们把自己等同于民主社 会主义,甚至像有的学者所讲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民主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那无疑是贬低了我们自己的 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范畴和意义上 的社会主义,决不是民主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决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并结合新的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决不搞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近代以来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 才能救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只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维护统一、走向富强、实现和谐 的正确道路。
但是目前,我衡, 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包括就业、看 并上学、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 产、社会治安在内的一系列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 解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人民内部矛盾处 于多发时期,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