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跨国企业陷入“双重标准”泥潭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8月24日下午,比原定时间推迟了一小时,宝洁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柯锐思和美容护肤品总经理黄文丽终于出现在长安俱乐部8层的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专为曾轰动一时的消费者状告SK-II一案举行。当日下午,南昌东湖区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驳回原告吕萍的诉讼请求,受理费120元由原告承担。
判决结果无疑让宝洁大松了一口气。自今年3月7日南昌消费者吕萍一纸诉状把SK-II告上法庭以来,SK-II涉嫌“使消费者皮肤出现骚痒和部分灼痛的情况”见诸报端,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在女人异常关注皮肤的年代,对于SK-II这样的高级产品而言,流言蜚语的作用不容小觑,尽管一向对自己的消费群的忠诚度满怀信心,柯锐思依然坦承,该案对
SK-II产品短期销售“小有影响”。而在这场风波中,因被认为产品宣传手册描述存在问题,SK-II的旧宣传册曾全部停用。
宝洁的遭遇当然不是个案。
事实上,近期以来,曾经在中国大出风头的跨国企业不得不学会面对这样的现实:为跨国企业大开绿灯的年代似乎一去不复返了。有趣的是,对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双重标准”依然存在,不同的是,不同标准的衡量对象似乎来了个大颠倒,――对本土企业的苛刻要求转移到了跨国企业身上。
从2005年起,雀巢奶粉、联合利华、波音、亨氏、卡夫、肯德基、强生、高露洁等世界500强企业,频上“黑名单”。或许因一时无法调整自己的情绪,响当当的跨国企业们显然并没吸取“前车之鉴”,一个接一个地载跟头。而在浪潮最凶猛的“苏丹红”事件中,肯德基在宣布国内所有肯德基餐厅停卖含“苏丹红”产品,同时销毁所有剩余调料后,又被发现“苏丹红”,激怒了众多中国人。
问题仅仅是这些大牌跨国企业不把中国消费者放在眼里吗?答案也许并没有这样简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营销学教授张光忠认为,跨国企业在中国遭遇的“本土化”危机,首先反映的是中国消费者权利意识的觉醒。此前,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国人在消费上没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另外,由于技术等的差距,国人大都有着“崇洋”的心理,从来不敢对国际品牌有任何挑剔。如今,这种“神话”正被逐渐打破,消费者也正逐渐变成“商品的主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当家作主”的意识一旦被激活,消费者对那些高端的产品,必然会有“报复式”的挑剔眼神。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本土的企业产品质量更低、服务更劣,却“享受”不到消费者广泛的质疑危机了。而有调查显示,即使跨国企业在媒体的负面声音最高的情况下,有关部门直接接到的与其有关的投诉也是屈指可数的。
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