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序号:73
  
课 程 论 文
题 目: 李清照诗词鉴赏
学生姓名 丁云云 指导教师 周克勤
二级学院 龙蟠学院 专 业 英 语
班 级 M11英语系1班 学 号
课程名称 中华诗词之美 得 分
2013年11月28日
目 录
………………………………………………………………1
………………………………………………………2
,灵动如斯……………………………………………4
,真挚缠绵……………………………………………5
,感时伤怀……………………………………………6
…………………………………………………………8
李清照诗词鉴赏
摘要:“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本文将介绍千古奇女子——李清照的生平及其诗词创作上的独辟蹊径。良好的早期教育、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和青年时期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是其个性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其创作高标独秀的坚实基础。“知人论世”,透过她精美绝伦的诗词作品,感悟历史中的点点滴滴,走进一代婉约词宗的内心世界,走进这千年诗词中的精彩意外,去领略其中那意外的精彩。
关键词:清丽婉约 内在美 愁思 爱情
李清照的生平
李清照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自号易安居士。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豆蔻芳华,灵动如斯
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藉",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感情细腻,又极富高雅的情趣,一次郊游,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仿佛看见了一个俏皮好胜、憨态可掬的少女驾舟出游乐而忘返的情景。下面赏析她的一首早期作品: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本篇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院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于是,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
。“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初为人妇,真挚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