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试论新批评对叶嘉莹诗词评说的影响.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试论新批评对叶嘉莹诗词评说的影响.doc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2021/3/21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试论新批评对叶嘉莹诗词评说的影响.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试论新批评对叶嘉莹诗词评说的影响
  摘 要:叶嘉莹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评价体系,而新批评对其形成有着内在的深刻的影响。叶嘉莹将各种理论置于传统的批评视野,并与之融为一体。其批评主要从文学作品出发生发感悟,感悟的生发也带有鲜明的主观倾向和感性色彩。本文将主要联系新批评的有机整体论、以文本阐释为中心的理论和读者阅读经验为批评对象这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叶嘉莹;新批评;诗词评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58-02
  叶嘉莹先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在古典诗词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评价体系。她“透过西方现代理论的关照,对我国传统诗词学做了一种反思,从而既将以片言只语见精义,却缺乏理论系统的传统诗词学提到了理论的高度加以论析,探索并显现其理论内涵,也为其在世界文华的大坐标中寻得适当而正确的位置”[1]。在叶嘉莹用以分析诗词的众多理论中,本文认为新批评对其有着内在的深刻的影响。
  叶嘉莹在50年代初在台湾大学任专职教师,而这也是其古代文学研究的起步阶段,在这时台湾对
“现代派”的介绍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据其回忆,当时《文学杂志》、《现代文学》、《剧场》等对欧美现代派的作者、作品及理论做了大量的翻译和介绍工作。而《文学杂志》是夏济安先生主办的,着重介绍“新批评”的前期理论。60年代,颜元叔也开始此理论的研究。叶嘉莹的批评的形成之初便受到这一股思潮的影响,在以后叶嘉莹的批评中字里行间都可见新批评的影子。1966年叶嘉莹被邀前往哈佛、密歇根州大学做客座教授,长期在西方教学的经历使她有更多的机会研读西方的理论书籍,也可以直接和西方的理论家接触和交流,这些都成为她能够将阐释学、符号学、现象学、接受美学以及女性主义引入到中国的有利条件。而能够将这些理论同中国传统诗词结合也潜在地显示出新批评对其影响之深远。
  一、融会贯通的文学观念
  叶先生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一书中指出:“中国之学术思想有时因传统过久而趋于停滞,因此往往需要外力之刺激始能有新的发展和开拓。”[2]提出中国传统批评对于中国诗歌的评论具有形象性、注重主观感受性的特点,但缺乏客观论争和细密分析。她指出,王国维的“三点觉醒”和“一点原则”说明中国学术需外来理论的刺激,需要西方理论的补足,同时需要用西方的词汇表达出来,但要做到新思想与旧传统的相融合。
  叶嘉莹在《论词学中之困惑与花间的女性叙写及其影响》中表示,一种新的理论会对中国已停滞的传统思想提供一种新的关照,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野,从这一新的研究视野出发必定会有新的发现,形成新的话题。但是在接受新的理论的时候,她并不赞成死板地套用,指出这种理论只是使传统学术多了一个思考角度,得到一种很好的启发,是应该相互融合而不是排斥的。所以叶嘉莹这种学术开放的胸襟使她不断地获得新的学术增长点,给古典诗词研究带来新鲜的空气。我们可以看出叶嘉莹在诗词评论中往往不是被动地为这些理论所摆布,她往往能择其需者并且与个人融汇结合。这种“转益多师”“融会贯通”的动力来自于新批评。
  艾略特在阐述文学与传统的关系中认为:“现存的艺术经典本身构成一个理想秩序,这个秩序在新的(真正新的)作品被介绍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