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五章 20 年代新诗(二)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女神》中的代表作品。?【本章教学重点、难点】: ?自由体诗歌《女神》的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本章作业、练习、思考题】: ?朗读《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天狗》等诗歌。?【本章节阅读书目】: ?《女神》郭沫若。第一节郭沫若的创作道路?郭沫若( 1892 — 1978 ) ?原名开贞,别号鼎堂, 四川乐山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一、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一)童年和青年时期( 1892-1913 ) ?①田园牧歌式的童年生活。 1919 年改名沫若?“沫”是沫水,即大渡河; “若”即若水,青衣江的古名。此二河是郭家乡的大河。?②习诗的少年时代。?爱读庄子、屈原、李白的诗,浓重的浪漫主义精神影响其后来的创作倾向。习作如《咏牡丹》,作于辛亥革命失败之后,借诗消愁、感时伤世,寄寓朴素的爱国情感。(二)走出夔门,东渡日本( 1914-1923 ) ?①诗的觉醒期 1914-1917 。?②诗的爆发期 1917-1919 。写《凤凰涅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炉中煤》等脍炙人口的诗,为新诗开一代诗风。?③崇拜“狂飙突进”式的歌德精神 1920-1921 。翻译歌德的歌剧《浮士德》,写诗剧“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④在苦闷的星空中探求出路 1922-1923 。(三)在大革命的漩涡中 1924-1928 ? 1924 年春夏之交思想发生重大转折,译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由泛神论思想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经历五卅惨案后,写历史剧《聂嫈》。? 1926 年在北伐战争中世界观发生质的飞跃, 《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讨蒋檄文的发表,标志他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7 年入党。这一时期写诗集《恢复》。写于 1925 年爱情组诗《瓶》,以及小说、散文、戏剧集有多本出版。?文学主张转变:前期主张浪漫主义,表现自我的主情主义,强调文艺的艺术特质与主观感情的表达; 1927-1928 年, 倡导无产阶级文学,抹杀文学的艺术特性,认为文艺是政治的留声机,转向现实主义、抽象化、概念化。由《女神》的高潮期跌入到《恢复》的低谷,自称“我从《女神》后不再是个诗人。”(四)流亡日本时期(1928 —— 1937 ) (1)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社会。(2 )从事古文字研究,精研了古文字和青铜器铭文字。(3 )帮助“左联”在日本的东京分会,办刊物,写文章。(4)翻译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等经典著作。(5)写了大量自传。《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1)更广泛地接触了外国文艺。(2)接受了”泛神论”的思想影响,并以之作为向旧世界宣战的武器。(3)“五四”的影响,使他找到一个宣泄“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的“喷火口”和“喷火方式”。(4)组织创造社,震动了中国文坛。留日十年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