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修辞方法研究
摘 要:对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中诸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旨在说明诗歌中诸多修辞方法的运用有使诗歌的主题进一步深化的作用,更加突出了诗歌的中心思想。表面上该诗是一首爱情诗,而实际上则是一首赞美人的伟大力量的人文主义诗歌。
一、引言
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坛的地位已无需赘叙。莎翁作为诗人的代表就是他的十四行诗,甚至有学者认为莎士比亚对其诗歌创作所投入的精力要比其戏剧创作多得多,对诗歌创作的重视也远超其对戏剧创作的重视。而其154首十四行诗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第十八首十四行诗,“我可以把你比作夏日吗?”。到目前为止,这首诗歌的主题及人文主义思想是学者们研究的最多的内容。诗歌的修辞方法也有学者提及,但大都只分析诗歌中的一种或两种修辞方法。而诸多修辞方法的运用是这首诗歌的一大显著特点。这些修辞方法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美、生动性,使诗歌中的意象栩栩如生,而且能够使作者的观点更加令人信服、使诗歌的中心思想层层递进,使其主题进一步深化。
二、修辞方法
(一)明喻(simile)
明喻(simile)是一种最简单、最常用的修辞方法。它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作比较,表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常用as和like,像,似,好像,像,似的等比喻词。在明喻中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要出现。英国文学史中最著名的明喻的例子就是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在其代表作《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诗句“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本体是我的爱人,喻体是红红的玫瑰,比喻词是像。这一明喻形象地告诉我们诗人心爱的苏格兰少女有花一样的丽质。
在莎士比亚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中,诗人以一简单的明喻“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我可以将你比作夏日吗?)”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有读者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将其爱人比作夏日而不是春天?我们知道英国属于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差不大,夏季一般舒适宜人,近似中国北方的晚春,让人产生愉快、美好的联想。所以从这一简单生动的明喻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其心上人的赞美之情以及心上人在诗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二)设问(rhetorical question)
设问(rhetorical question)作为一种修辞方法,简言之,就是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的设问诗句就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在这一首诗中诗人在第一句中先问其心上人能否将其比作夏日,而后作者在第二句诗中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间接地给了一个否定的回答,“不,你比夏日更加可爱,更加温婉。”诗人的设问本身就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而诗人又给出了一个否定的回答,而非读者所预期的肯定的答复,这就更加容易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看看究竟为何。这也引出了诗人使用的另一种修辞方法――悖论。
(三)悖论(paradox)
悖论(paradox),亦称为“似非而是的隽语”,是指表面上自相矛盾但实质上入情入理的阐述。悖论的一个著名的例子出自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