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二仙洞”探源.docx

格式:docx   大小:16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二仙洞”探源.docx

上传人:guoxiachuanyue001 2021/3/23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二仙洞”探源.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二仙洞”探源
一个山洞,与诗词有关;一个山洞,与诗人有关;一个 山洞,与状元有关;一个山洞,与仙人有关。因此,巫溪县 这个山顶岩洞成了令人神往的地方! 探究此洞实际是
一种文化探源。
心愿何时了 幼年常听外祖父与母亲讲山洞神话:老子
在此洞炼丹成仙……巫溪中学老校长秦远猷还说: “年少时常
到此洞观赏‘两仙童’下棋呢。” 在参与编纂《巫溪诗词选》
过程中,搜集到最早引用巫溪神话的诗就与此洞有关: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至序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酬乐天扬
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千古绝唱,激励 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进取。其中典故“烂柯人”,源自此洞。相 传:晋人王质上山打柴,至洞口,观两童子下棋,一局未终, 斧柄(柯)已烂,返乡,世历千年 二童子为仙童。此洞
生在大巴山山系的万倾山脉之中。县志载:山称“二仙山”; 洞称“仙人洞”,分为:外洞、中洞、内洞。当地人又叫:“二 仙洞”。文人墨客尊为“天仙洞府”。 《巫溪县志》中有许
多诗直接写此洞。请赏《仙人洞题韵》七首中的一首:
案牍曾经数十年,是是非非几千般。 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 象简金鳌浑已矣,芒鞋竹杖兴悠然。 有人问我红尘事, 云在青山月在天。 作者是明代状元、 著名地理学家、江西人罗洪先。诗人的“一家饱暖千家怨”撼 人心扉。他“进”而为民敢触怒皇帝;“退”而隐居在这“云在青 山月在天”的岩洞里, 还牵挂着百姓, 犹如杜甫居茅屋, 还为 天下寒士思广厦。真是“进亦忧,退亦忧”啊!岩洞虽险,德 者曾居,激人拜访。但我一直未能造访,能产生这样华丽的 诗章,这样美丽的神话 ,到底是怎样的山洞呢?越攀景越险。 2009 年端午翌日清晨,终于成行。邵碧清和我,相邀黎定 双与其子黎明,诗友四人,两辆摩托,从县城出发。一路饱 餐美景:九层楼、剪刀峰、十八罗汉岭……穿越宁厂古镇—— 见一女郎正摄半边街、 吊脚楼……原来是小谭,南京人,重庆 大学生 , 同学一行勇闯小三峡,昨天,县城宁河边“端午祭”, 冒雨抢拍 ,现在又访宁厂, 觅古摄今。 “二仙山”位于大宁 河支流后溪河北岸,宁厂古镇西郊宝源山之侧,山脚被公路 截为高坎。当地人皆说:“陡梯子”垮了……一妇说:可绕道 西坡,但草封路泞。大家顿感失望。 都市人,亦来探秘寻 胜!巫溪人,能遇险而退?! 一老伯说:正面石梯,
草少不滑……大家喜出望外,请为向导。向导介绍:途经青 石板、陡梯子、财神庙、鸡公梁、灵官庙、卡门、鹰嘴岩;
可眺望:桃花山寨、雪花瀑布 途中景点多,我们更来劲
了。上午 9 点,找到入口。向导身轻如燕,上坎接人。握青 藤,登坎窝,依次而上。见一湾树丛乱石,众问:“石梯在 哪?”“修公路采石砸埋了这段石梯……”向导解释。折棍开路, 终见石梯高悬山梁。登梯而坐,品赏古老石梯,喜看谷底汽 车,东望宁河红日。向导说:我们犹如“五圣朝阳”。大家的 笑意,壮了行意。 回观乱石路,现代公路与古代石梯
——“古今文明”在这交汇处,发生了碰撞。二者如何并美, 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之”梯折上,见一青石板,状若
露天舞台,东南悬崖,少树遮挡。我们登台,驻军休憩,闻 花香,听鸟语,沐清风,吹口哨,吼山谣,唱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