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孤儿”王利芬王利芬
突围者的身份,存在于王利芬迄今为止的每一次人生重大选择中,不论是基于内心的呼叫,还是源于摆脱外在的羁绊。现在,她最终成了自由的创业者。一位好友告诫她,“你一定要把自己看做一个孤儿”。
王利芬把手中正在吃着的饼干放下,指着面前苹果电脑的屏幕,对中者说,“你看,这是最新的批评,这就是你问题的答案。”
她面正确问题是:从中央电视台辞职到创办优米网至今,最不能接收的质疑是什么?
答案是她微博上的一条最新留言。王利芬对着屏幕,念出声来:假如你的优米网和中央电视台无关,你微博的标签中最好别注明什么中央电视台前主持人、中央电视台前制片人。
“好,现在就删。”王利芬开始噼里啪啦地打起字来。半分钟过后,“中央台”三个字被删掉。她把刚才放下的饼干拿起来,咬了一口。
“太饿了。”她抱歉地笑了笑。她面前的桌子上,已经有两个空了的饼干盒。
那天是周日,从早晨十一点半到晚上六点半,王利芬连续接收了八家媒体的采访。自从优米网创办以来,王利芬坦言,“每分每秒真的全部在算计”,“有时候身体已经是十二分的透支”。
她原本能够过得很舒适。
作为中央电视台著名栏目标记者,作为点燃了无数人创业热情的赢在中国的策划人和制片人,作为中央电视台仅有的制片人和主持人兼于一身的几人之一,王利芬原本能够作为一个成功者,继续享用中央电视台的巨大优势,在平台的光环下享受尊敬和艳羡。
可她不。
人到中年的王利芬,选择的是从中央电视台辞职,诀别旧轨道,自己创业。创办定位为“服务台”优米网。
一位王利芬很敬重的好友说,她的选择让她成为了一个“孤儿”,而王利芬本人,则更以为自己应该是一个“乞丐”。
从江载到燕园
对于为何做出这个选择,王利芬谈起了自己的挚友胡舒立――另一位在2021年末著名的“出走者”的选择:
“你看,舒立原来想做一个好记者,结果没有一个好xx,然后她自己做了一个xx,没有一个好主编,她自己又做了一个主编,没有一个好总xx的时候,她自己又做了一个总xx,然后有了一个老板,她以为这个老板不行,她一定自己做老板的。”
“我早就知道她会这么,两年前我就说过了,”王利芬冲着中者笑了起来,“当初她的领导还不信,说给了部分期权给舒立。但舒立是一个一定要自己做平台的人,一个不能受制于其它人的人。”
其实,这句话一样适合用于她自己。
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王利芬,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常常读给她听的徐迟的汇报文学。家里有一台小黑白电视机,王利芬从上面接触了很多新鲜的事物,比如喜多郎的音乐。
正基于此,王利芬喜爱上了文学和音乐。十六七岁时,王利芬给自己立下了目标:去北大,读汉字。
结果,1982年夏天的高考过后,两个目标一个全部没有实现:她去了华中师范大学政教系。也就是从这时起,王利芬开始经过努力来主宰自己的命运。
因为当初不能转系,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王利芬就开始自学汉字。另外,王利芬还担任了学院文工团副团长,给同年级100多名同学开了一门课,课程名字是“怎样识简谱”。
入学第二年,王利芬随大学生夏令营来到北京。当看到梦想中的北京大学的模样时,王利芬首先看到的不是未名湖,不是博雅塔,而是阳光下摇曳的银杏树。在王利芬看来,她上北大的梦想太像眼前的银杏叶,熠熠闪光。
27年以后,王利芬在优米网芬享时刻第一期的每个人心中全部有一棵银杏树中,动情地回想:“当我站在这么一个能够触摸的梦想面前时,我意识到,自己只是这里的一个访客,一个说不出的委屈,竟然让我泪流满面。”
大学四年过后,王利芬和汉字系的同学一起参与本校现代文学批评专业的硕士考试。结果,王利芬考了第一。
这么的成绩让同学们吃惊,不过以后她们就不吃惊了。同学去学校图书馆,发觉很多文艺期刊和汉字系必读杂志的借阅书签上,全部写着一个名字――王利芬。
“我永远在主宰我人生的命运的选择,即便我的命运被他人主宰过,我也要把它扳回来,重新主宰。”这贯穿了王利芬以后的全部人生。
王利芬将她的专业扳了过来。接下来,她扳的是学校。
硕士毕业以后,王利芬去了武汉大学汉字系,任教两年。1991年,王利芬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博士硕士。这一次,置身燕园银杏树旁的王利芬不再只是一个访客,三年的读书时光,王利芬无数次流连在它们的身旁。
博士毕业的王利芬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去研究所,要么去电视台。她把简历投给了中央电视台,在两千多份简历中。王利芬成为被选中的26人之一。她也成为了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女博士。
王利芬去的第一个栏目是东方时空,然后是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在这三个中央电视台著名的新闻栏目中,王利芬做了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