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2021年“游心乎德之和”-游大巴扎心得.docx

格式:docx   大小:25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1年“游心乎德之和”-游大巴扎心得.docx

上传人:业精于勤 2021/3/23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1年“游心乎德之和”-游大巴扎心得.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游心乎德之和”|游大巴扎心得

     摘要 经过对“德不形”的探讨,庄子试图突破儒道传统中“形于外”的政治伦理之“德”和“形于内”的仁义圣智之“德”,而将之诠定为涵蕴着虚通之天道的心灵。在“德一命”关系的传统理论构架中,庄子以“命”为生存境域的不停绽开和流衍,并将“德”阐释为心灵对命运之无可奈何的随顺和安和,由此而重新勘定了心灵自由的界域和精神逍遥的家园。以心灵和生命为关键关心,庄子之“德”表现出“真”的价值和“和”的情态,不但蕴含着“心”和“道”相融契的心灵境界,也指涉着一个自由而逍遥的生存方法。
  关键词 庄子德道命心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2102—0062—06
  在道家的哲学谱系中,“德”无疑是“道”之外最为主要的概念之一。老子以道德经为另名,庄子也有德充符之篇,便很直观地表现了这一点。当然,“德”并非道家思想的专属观念,它有着久远的思想史渊源。在周代早期,以小邦取得天下的统治者主动反思权力的问题,并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观念,“德”遂成为天子参配天命、统驭万民的依据及方法。以“德”为内质,周公还建构起了让后世儒者神往不已的“礼乐制度”,也即形成了一套尽善尽美的“德礼体系”。正所谓“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尚书·洛诰,“德”贯通上下、整合内外,堪称周代思想、政治和生活世界的关键价值观念。在以后的哲学史中,老子将“道”升拔为“德”之本体,孔子以“仁”勘定“德”之内涵,孟子之“性”也可视作基于“德”之观念的理论蜕变。可见在西周以后,即使“德”的思想和政治地位相对沉降,但不论在道家还是儒家那里,经过限定或转化的“德”仍然是很关键的观念。甚至能够说,经过哲人的重新诠释,“德”在某种程度上仍是凝聚诸子思想本质、彰显各家哲学特色的主要语词。
  庄子哲学对“德”的沉思和阐微,无疑是以儒家及老子的“德”论为致思背景的。然而,因为哲学关心、理论归宿的独异性,庄子之“德”和儒家或老子之“德”有着迥然的意蕴。庄子和儒家德论的差异显见,但学者往往对老庄德论的不一样有失精察。冯友兰先生说庄子“所谓‘道’‘德’,则和老子同”,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之德“即是在万物中内在化的道”,刘笑敢先生也说“庄子基础继承了老子的德”,并未对老庄的“道德之意”做出必须的区分。实际上,庄子德论的基础关心及特征和老子很不类。在下文中,我们即欲在儒家传统及老子德论的思想背景中叙述庄子之“德”,不但述其差异,更欲借此揭示庄子“独和天地精神往来”的哲学气质和“游心乎德之和”的生命气象。
  一、“德不形”
  儒家传统中的“伦理美德”无疑是不胜枚举的,庄子首先便对这种蕴积着伦理性和社会性的“德”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在人间世篇,庄子提出“已乎已乎,临人以德”的看法,无疑是对儒家的直接批评——临人之“德”便是孔子所提倡的“仁义道德”。庄子认为,儒家所提倡的德性不仅无法使社会趋于有序,相反,无道的世界反而会对“有德”之人造成伤害——不论这种伤害是外在的“人道之患”,还是内在的“阴阳之患”人间世。
  不但如此,在儒家看来,仁德是成名的基础,孔子即宣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但庄子认为,所谓“德荡乎名”,对儒家之德的修持往往会陷于对“名”的追求之中,名恰恰是对德性的损害。人间世篇所谓的“支离其德”之“德”,也应该是指儒家之“德”,意为对儒家所倡之道德的支离或消解。而且,庄子必定会认为儒家所讲的“知德必知政”大戴礼记·小辨是武断的,“德”和“政”之间本没有必定的关联,“德以柔政”或“为政以德”只不过是“以己出经式仪度”而已,试图以此教化天下不过是一个天真的幻想。由此诸端,庄子认为只有将以儒家为代表的各学派的“德”——满含“忧患意识”或“担当精神”的政治、社会、道德关心——消解或停止,才会有心灵的解放和生命的自由。庄子将这种“德”称为“不形之德”,“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德充符。对于“德不形”,成玄英释之为“德不形见”,义颇含混。陈鼓应先生说:“所谓‘德不形’,就是说德不外露,内心保持极度的静止,去凝聚生命的力量,以包容万物,不为外境所摇荡。”王博先生则认为:“因此要‘不形’,就是不把德作为修饰容貌的工具。”陈先生以“形”为“形于外境”,王先生则释为“形于容色”,这两种阐释在庄子哲学中全部是能够成立的。庄子对“以物为事”、“丧己于物”的拒绝和对“无功”、“无名”的提倡,全部是“不为外境所摇荡”的经典表现;同时,庄子也强调了“德”对作为形体之“形”的超越:“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德充符。重德或有德之人必定会漠视或遗忘形体的要求。庄子认为,人应该专注于对内在之德的培养和修持,而不能将之遗忘,这就是“一志”或“神凝”,不然,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