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蛊婆”为何要放蛊
“蛊”是湘西(南)的先民发明的一种慢性毒药,传说制蛊者把许多毒虫放在特制的器皿中,使它们互相撕咬、吞食,然后把最后活着的毒虫弄死、晾干,研成粉末,便成了蛊,用来放在食物里害人。而会同与绥宁(原名长铺子)结合部的一些村寨(如凤阳、塘湾、耿琴、两江、陈家、鹅公岭等)制蛊的方法据说又不同:制蛊者将雄鸡装入一个特制的笼子里,丢到深山老林中,让山中的毒蛇、虫蝎、恶蚊啃噬叮咬,进入笼内的毒蛇虫蝎进得去、出不来。鸡肉吃完了,它们又互相撕咬吞食,数月后,制蛊者将笼子里的鸡骨和不死的毒虫带回,晾干研成粉,便成了蛊。也有人说,制蛊者直接用当地具有剧毒的“千足虫”作为主要材料制造蛊毒。
湘西(南)会制蛊、放蛊的人并不普遍,据说,目前也只有极少数上了年纪的老妪掌握着这种“独特绝技”,这些老妪一般被称为“蛊婆”。其实,这是因为“放蛊”是湘西(南)所有教义技法中唯一“传女不传男”的一种,只有女人才能放蛊。
“蛊婆”放蛊的手法简单但隐蔽,施蛊之前,会对施蛊对象特别热情,用以麻痹对方。她们有时将蛊毒涂抹在山脚、
水井边,有时用指甲轻轻弹入茶水里,还有时放入饭菜中,令人防不胜防。如果有人到过这些有放蛊习俗的村寨,不久后觉得全身乏力,发现自己面黄肌瘦、肚子肿涨、不思茶饭,而且特别喜欢吃生黄豆或桐油籽,说明这个人十有八九已经中了蛊毒了。
对于放蛊的目的,众说纷纭,湘西(南)一带较常见的说法有三种:
其一,留郎说。湘西(南)的少数民族部落,自古以来都有极其森严的款约、族规,其中有一条是相同的,那就是同姓同宗族的男女不能相亲、相爱、结婚。那些只生养了女孩子的人家为了传宗接代,就得从外族招赘一个上门郎。可是由于一些族人有排外思想,加上生活艰苦,上门郎一旦觉得在女方家或族里过得不如意,难免会产生出逃的念头。怎样留住好不容易招赘来的上门郎呢?放蛊便成了留住上门郎的一个绝招。因为只有会制蛊、放蛊的人才会配制解药,所以,被放了蛊的上门郎就像被套上了紧箍咒的孙悟空,即使想出逃,也会考虑中了蛊毒的解药问题,如果弄不到解药,就只得心有不甘地留在当地做上门郎,直到老去。
其二,抵御外来入侵说。如今,湘西(南)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区域,少数民族汉化的程度越来越大,这是千百年来民族不断融合的结晶。特别是新中等、民族团结”等政策,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