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住宅:作为一个媒介的隐喻媒介即隐喻
摘要电视剧蜗居在将房奴的一系列问题展现在受众面前的同时,也引发了受众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剧中,住宅不单单是一个物质实体,还是一个媒介。本文以蜗居中有关住房的经典对话和场景为文本,分析电视的叙事模式,探讨住宅作为一个媒介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蜗居 住宅 媒介 隐喻
一、住宅――需求的嬗变
1、人的基础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需求从高到低分为五个层次:自我实现,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住宅是其中最基础的一层。不过在当代大城市的生活中,住宅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它既是大家最基础的生活需求,也是一些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意义日益分化。
2、住宅,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
住宅被称为家,没有家,大家时常会感到一个内在的空虚。大家经过对房屋的占有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一个类似“当地人”的心理平衡。住宅,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着我们有关自己和她者的观念,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了解,甚至变成我们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
海萍:“因此说,女孩子不要读得好,读那么好有什么用啊,读得好不如嫁得好了。”――蜗居第二集
住宅的意义在于拥有者在一个城市安家立业。在蜗居中,融入大城市,并在那里安家立业是来大城市的关键目标。住宅限制牵扯人的全部活动和生活,大家展现被奴隶化的倾向。为了买房,海萍能够做到只吃挂面拌榨菜,一星期只吃一顿肉。没有房子,海萍甚至连孩子全部不敢生。住宅的环境影响亲子关系的模式,住宅的拥挤造成骨肉分离,孩子被送回老家。住宅的这种窘迫感、拥挤感在剧中被过分夸张。
海萍:“你是外地人,不是当地人,就算那些当地人不干的工作你全部肯干,这么你才能在这个地方站稳脚……现在的条件是工作挑你,不是你挑工作”――蜗居第一集
海萍这段源于现实情境的对白和受众现实中的想法很吻合,在一定意义上, “蜗居”是现代大学生毕业后的真实展现,在择业、择偶观的问题上,蜗居把现实中的一些经典对话搬上了荧屏。
二、从符号学角度看住宅
1、住宅的符号意义
现实世界是经过对符号的发明、了解和使用而被制造出来的。巴特认为,外延反应了明明白白的意义②。房子是一个符号,穿衣、打扮更是符号、代码。大家的穿着、吃住、社交等全部能够作为符号和文原来研究。凯瑞提出:媒介已不再是单纯的介质和载体,它本身就是一个符号和隐喻,成为一系列符号体系的一部分。住房也变得愈加符号化。
2、符号消费下的住房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是沟通和交换的系统,是被连续发送接收并被重新发明的符号编码,是一个语言。消费和文化合二为一。大家消费的不但仅是物品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消费其符号价值,物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体系,当消费和某种社会地位、名望、荣誉相联络的时候,即是符号消费③。当大量的符号泛滥时,社会变成了拟象的社会。
小贝:“你说你们这些人,为了攀比,给自己背上套那么大一个蜗牛壳,累不累啊?”――蜗居第九集
三、从身份认同角度看住宅
1、自我,本我和超我
自我、本我和超我是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结构进行分析时所提出的概念。本我是本能和欲望的意思,意识的制约;自我代表理智和机智,遵从现实,受到现实规范的制约;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