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华传统美德作文高中 谈高中阶段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形成的思想道德精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青年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至关重要,也对保持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十分重要,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要坚持做到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与遵守社会公德教育相结合、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教育相结合、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与立志成才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高中 中华传统美德 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同时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为我们加强道德修养提供了宝贵资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共创民族精神家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知行合一,具体深入。要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相适应,高中阶段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必须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传统美德教育要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坎坷多艰,在不断融会众多民族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祖国荣誉重于一切,爱国就是要卫国和兴国。千百年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壮举广为人民所传颂。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渗透着为国牺牲的要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陆游“位卑未敢忘国忧”、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报祖国”都表达了为国家为社会而献身的精神。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以炽热的爱国激情“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自觉投入到抗震抢险赈灾……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舍己为国”的高尚精神。教师应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传统美德教育要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
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坐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都包含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历代所颂扬。我们可以引导青少年把“先忧后乐”作为道德准则,并注入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新内容,以此作为激励高中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心扶贫帮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三、传统美德教育要与遵守社会公德教育相结合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它是对人类共同生活的反映。“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全体社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