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名作欣赏
现当代散文
现当代散文的发展脉络
《新青年》
“随感录”栏目
(1917——1927)
胡适、鲁迅、朱自清、郁达夫、周作人、冰心、瞿秋白等
(1927——1937)
鲁迅风、论语派、京派、报告文学
林语堂、何其芳、丰子恺、夏丐尊、叶圣陶、矛盾、巴金、沈从文、夏衍、宋之的等
(1937——1949)
梁实秋、钱钟书、张爱玲
:延安文学传统
秦牧、杨朔、李健吾、刘白羽、吴伯萧
、80年代:新散文/朦胧散文:巴金《随想录》、杨绛《干校六记》、张洁、韩小惠等女性散文。
:“散文热”(“文化散文”、“大散文):汪曾祺、张中行、季羡林、金克木、余秋雨、史铁生、张承志、韩少功、素素、黄爱东西、王小波等
:余光中、张晓风、柏杨、李敖、龙应台、三毛、席慕容、李碧华……
胡适 (—)
安徽绩溪上庄村人。
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中国新诗的开山祖,自己戏称“新诗老祖宗” 。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八不主义”:
一、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
二、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
三、不用典;
四、不用套语烂调;
五、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七、不摹仿古人;
八、不避俗话俗字。
胡适《差不多先生传》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 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胡适语录选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以上《胡适影集》)
文学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清楚明白,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美在何处呢?也只有两个分子:第一是明白清楚;第二是明白清楚之至,故有逼人而来的影像。除了这个两分子之外,还有什么孤立的“美”吗?没有了。(《什么是文学》)
鲁迅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